新乡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 感染性疾病科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目的 浅析血清无创诊断模型在中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肝纤维化疗效评估中的价值,以便为日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选取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A组),应用中成药和抗病毒药的联合用药患者纳为联合治疗组,将其随机分为三种治疗方案组:在抗病毒基础上,服用安络化纤丸的患者30例纳入B1组,服用扶正化瘀胶囊的患者30例纳入B2组,服用肝爽颗粒的患者30例纳入B3组,应用多种血清诊断模型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同时拟选用最新构建的模型公式Forns指数、RPR进行公式计算,所得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横向比较在治疗过程中血清诊断模型指标变化情况,并且比较常用血清诊断模型和最新研究建模的模型在评价疗效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HBV-DNA定量、ALT、AST、PLT、GGT、RDW、CHO、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肝硬度值、Forns指数、RPR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间AST、脾脏厚度、RPR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HBV肝纤维化中医治疗效果使用血清无创诊断模型可有效评估,有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关键词】血清无创诊断模型;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病毒;肝纤维化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慢性感染是全球性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相关研究中指出[1],世界范围内患有慢性HBV感染的患者有2.57亿余人,其中每年有100万余人因HBV相关的慢性肝疾病(包含严重并发症)而死亡,例如干细胞癌、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而致的持续肝损伤、免疫反应导致的肝纤维化,可逐渐发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肝纤维化的程度是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因素,现如今,有相关研究证实[2-3],肝纤维化是可逆的,为此,动态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此目前临床上明确疾病诊断,评价肝脏纤维化水平及肝脏炎症的手段仍以肝脏穿刺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肝穿刺活检的临床使用价值较高,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粗针穿刺,肝组织长度1.5cm以上,其是一项有创性操作,极易出现穿刺局部疼痛,穿刺出大出血、气胸等并发症,患者接受度较低[4]。现如今,无创检查手段评估肝纤维化收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选取单纯应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A组),应用中成药和抗病毒药的联合用药患者纳为联合治疗组,将其随机分为三种治疗方案组:在抗病毒基础上,服用安络化纤丸的患者30例纳入B1组,服用扶正化瘀胶囊的患者30例纳入B2组,服用肝爽颗粒的患者30例纳入B3组。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无相关药物过敏史的患者;③接受规范化诊疗的患者,有完整的住院病历资料,包括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相关辅助检查、治疗方案等资料。排除标准: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②并活动性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③肝细胞癌或合并严重并发症。A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7~68岁,平均(48.28±3.23)岁;B1组男19例,女 11例,年龄26~68岁,平均(48.31±3.21)岁;B2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8岁,平均(48.21±3.22)岁;B3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5~69岁,平均(28.23±3.18)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A组给予单纯采用抗病毒治疗;B1组应用中药方剂安络化纤丸+抗病毒治疗;B2组应用中药方剂扶正化瘀胶囊+抗病毒治疗;B3组应用中药方剂肝爽颗粒+抗病毒治疗。
1.3 观察指标
收集整理每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2周、24周、36周、48周的常规检查指标,包括计算血清诊断模型需要用到的指标如:HBV-DNA定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计数(P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总胆固醇标准值(CHO)的指标、影像学检查测得的门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以及通过Fibro Scan检测出的肝硬度值,运用Forns指数、RPR指数,2种模型公式进行计算。Forns指数=7.811-3.131×ln(PLT)+ 3.13l×ln(PLT)+0.78×ln(GGT)+3.467×ln(年龄)-0.014×CHO;RPR =RDW / PLT
[5]。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HBV-DNA定量、ALT、AST、PLT、GGT、RDW、CHO、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肝硬度值、Forns指数、RPR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间AST、脾脏厚度、RPR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血清指标结果及Forns指数、RPR指数组间比较
指标 | A组 | B1组 | B2组 | B3组 | |
HBV-DNA定量 | 治疗前 | 652120.73±6783.23 | 27310624.21±27831.82 | 3129457.36±20831.31 | 2313603.42±20431.23 |
48周 | 90.83±11.82#* | 386.52±71.58# | 322.83±76.39# | 45.59±13.82#* | |
ALT | 治疗前 | 57.97±17.32 | 67.07±11.21 | 49.19±7.23 | 45.70±6.85 |
48周 | 26.20±6.73# | 20.97±4.72# | 26.1±5.64# | 20.87±5.56# | |
AST | 治疗前 | 42.12±7.51 | 57.03±6.27* | 44.53±6.86 | 39.30±5.93 |
48周 | 22.95±2.12# | 22.11±3.82# | 28.50±3.68#* | 23.03±3.31# | |
PLT | 治疗前 | 138.77±21.23 | 150.53±22.38 | 114.83±18.83 | 140.93±23.81 |
48周 | 186.13±12.03# | 190.34±18.73# | 149.2±22.41#* | 178.83±21.93# | |
GGT | 治疗前 | 47.20±13.35 | 58.38±12.31 | 55.93±11.29 | 49.27±9.82 |
48周 | 28.35±9.23# | 31.31±7.94# | 36.07±9.21# | 36.23±9.02# | |
RDW | 治疗前 | 43.48±4.63 | 44.54±4.72 | 43.98±4.72 | 45.25±5.03 |
48周 | 40.28±3.17 | 40.25±4.12# | 40.95±3.82 | 41.27±3.76# | |
CHO | 治疗前 | 4.16±1.07 | 4.24±1.23 | 4.09±1.82 | 4.34±1.94 |
48周 | 3.57±0.78# | 3.55±0.67# | 3.39±0.77# | 3.71±0.71# | |
门静脉内径 | 治疗前 | 11.67±1.92 | 12.15±2.09 | 12.20±1.87 | 11.63±1.98 |
48周 | 10.23±0.98 | 10.28±1.01# | 10.54±0.98# | 9.92±0.97# | |
脾脏厚度 | 治疗前 | 37.23±5.22 | 37.03±5.14 | 42.90±7.67 | 35.70±5.75 |
48周 | 33.76±4.95# | 33.17±4.62# | 38.29±5.87#* | 30.83±4.65# | |
肝硬度值 | 治疗前 | 12.54±3.18 | 18.98±3.23 | 20.47±4.95 | 18.51±7.81 |
48周 | 6.57±1.72#* | 8.32±±3.06# | 10.90±3.72# | 9.74±5.92# | |
Forns指数 | 治疗前 | 8.16±3.02 | 8.57±2.78 | 9.50±2.84 | 8.65±2.69 |
48周 | 6.77±2.24# | 7.23±2.03# | 8.21±2.32#* | 7.53±2.10# | |
RPR指数 | 治疗前 | 0.40±0.17 | 0.36±0.13 | 0.51±0.18* | 0.41±0.13 |
48周 | 0.25±0.13# | 0.23±0.09#* | 0.34±0.11#* | 0.27±0.13#* |
注:#表示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组别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是HBV慢性感染的高发国家,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并组织和延缓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肝癌发展,已经成为阻断肝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的关键[6]。肝脏穿刺病理可对肝脏的炎症与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但临床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由于其侵入性、取样存在一定的偏差,无法在短期内反复进行检测,导致患者的遵从性降低等因素有关[7]。在临床上,人们对肝纤维化非侵入的检测方法有很大的重视。
近几年,以往有30种左右血清无创诊断模型应用于临床,但是大多数血清在临床上的应用后,仍有一些局限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HF治疗药物。但是,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治疗,使其迅速、高效地进行抗病毒的治疗,从而使肝脏功能、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从而延缓肝硬化的病情发展,从而导致肝硬化的病程反转,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8]。中医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没有相应的记载。但是,中医将肝硬化归为“积聚”、“胁痛”,主要是因“虚损生积”,其病因是正虚邪盛、邪毒久稽、肝络受损、气滞血瘀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类型,如寒热转化、肝气郁结、脾运失调、湿热内涵、寒凝凝滞等。安络化纤丸能促进纤维化增生的因子和细胞的影响,并能激活角质酶,加速分解速度,从而减轻反转纤维化。通过抑制TGF-1的表达,可以抑制肝星细胞的分泌,促进间质胶原酶的活力,促进瘀胶囊的抗肝硬化。肝爽粒子具有抗纤维化的效果,并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病情发展
[9-10]。提高患者的病理指标,提高患者的影像指标(脾厚度、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降低患者的血清ALT、AST水平、提高患者血清TBIL、DBIL,ALP,GGT水平有明显效果。目前,可靠的血清无创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Forns是PL T、GGT、TC等基础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无创的诊断模型,目前早期对丙肝病毒感染病人的肝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orns对慢性HBV感染病人的肝纤维化评价有很高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 RPR模型对严重的纤维化和肝硬化诊断AUC主要有0.825、0.884、APRI、FIB-4等优点,后续的研究结果显示, RPR比Forns、S指数等能较好地预测肝纤维化。RPR诊断效与其它模型有很大的优势,其中包括 RPR的指标 RDW是由全血细胞计数获得的血液参数,而其它模型中则含有表明从肝脏释放至循环中酶的速度和清除酶的程度(酶标记物)。慢性肝疾病病人的红细胞体积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变化。以RDW变化最为显著,可能与影响红细胞生成和变形能力的肝病患者免疫状态异常、脂质代谢异常有关。无创血清学检查相对于有创肝组织活检和高费用影像学检查手段而言,具有患者接受度高、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势,对临床监测跟踪更有帮助。可以提到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缺点[11]:①没有一项具有肝脏的特异性;②合并症会影响他们的成绩;③受肝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胆汁或肾排泄物恶化的影响,标志物的血清水平取决于分子消除水平。
总而言之,针对HBV肝纤维化中医治疗效果使用血清无创诊断模型可有效评估,有利于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汪明珊,陈闪闪,黄海军. HBeAg阳性且丙氨酸转氨酶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无创模型的构建[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21,14(3):184-188.
[2] 张孝盈,钱静,李萍,等. 无创方法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5):332-336.
[3] 周丽娜,林春,潘晨,等. 三种无创性肝纤维化评价方法在肝功能轻微异常的慢性 HBV 感染者中的诊断价值[J].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9,12(4):268-274.
[4] 王燕芳,赵杰,周少英,等. Forns指数、FIB-4、APRI、GPR对HBV感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分析[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21,33(7):72-77.
[5] 冷雪君,颜学兵. FibroTouch?无创肝脏硬度测定值与血清标志物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评估的相关性分析[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26(12):707-715.
[6] 王殷秋,曹雯君,郜玉峰,等. M-CSF血清水平与慢性HBV感染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8,53(4):614-619.
[7] 熊静,林登娜,翁伟镇,等. FIB-4联合血清PCⅢ、ⅣC评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纤维化[J]. 国际病毒学杂志,2020,27(5):403-406.
[8] 张玉玲,闫雪华,谢青. 中药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BV所致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 西部中医药,2019,32(6):149-151.
[9] 魏涛华,钱南南,杨文明,等. 基于肝脏硬度值联合多维指标探讨不同中医证型Wilson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特征[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5):2738-2742.
[10] 唐艳芳,刘旭东,赵晓芳,等. 肝脏硬度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联合APRI、FIB-4、GP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4):312-315.
[11] 王伟芹,高占华,尹常健,等.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肝纤维化特点分析[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1,31(2):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