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文本意识是个体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语文修养的一种体现,它能驱动学生根据文本中具体内容和形象解读、接受文本中的信息。下面,将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详细阐述文本意识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文本意识,让学生语文修养有所提高。
关键词:文本意识;语文;阅读教学
以往教学中,更多地停留于“读”这个层面,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浅显,使学生难以理解文本内涵,不能展开富有深度的阅读。同时,传统教学中不重视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以“讲”为主。面对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学生们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将文本意识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以保证阅读教学更有意义。
一、将文本意识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如今,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树立文本意识更符合教育需要,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将文本意识融入到阅读课教学中,可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围绕考试内容展开教学,以文本内容为中心灵活构建课堂。此外,以往教学中学生们难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基于此,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鼓励他们与文本交流,支持他们围绕文本自由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让学生形成思维上的碰撞,使他们真正弄清文本中情感的表达,由此丰富情感体验。
二、文本意识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重视文体,依体而教
语文教材中有不同类型的文体阅读,以往教学中缺少对文体特点的关注。针对这个问题,要重视依体而教,由此突出文本意识。课堂上,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作为教师要深度解读文本,再自行梳理文本文体特点,根据其文体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教学步骤。如此,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根本上改善文体意识不够强的问题。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中主人公一般是神,其内容充满了奇特想象。针对神话故事文体特点,要重视依体而教。其中,在《普罗米修斯》一课教学时,可采取五个教学步骤。第一步,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读准“宙斯”、“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几个人名,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二步,认真品味文中字、词,感受课文中神奇的想象。第三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普罗米修斯人物形象。第四步,指导学生清楚、完整地叙述故事发生的顺序。第五步,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环节,先请学生思考一下:真的有盘古这个人吗?再组织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把故事讲给家长听。这种依体而教的教学方式,能为后续神话故事类课文学习奠定下良好基础,使学生牢牢掌握这类文本学习方法。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诵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平时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反复诵读活动,以示范读、仿读、自由读、默读、集体读等诵读方式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诵读中深入感知文本情境,理解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举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牛和鹅》一课教学时可先为学生出示牛和鹅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接着,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期间,提示他们要读准“任、惹、握、掐、胳臂”等字音,理解“掐住、无缘无故、束缚”等词语,读通句子,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当学生初读完课文以后,请他们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抓住描写生动的部分练习朗读,深入体悟“我”和牛和鹅之间发生了什么。当学生初步感悟了课文内容以后,指导他们精读3、4自然段,于阅读中思考:牛是怕人的,我们怎么对待它?鹅是不怕人的,我们又怎么做的?解决完这个问题以后,指导学生精读5-11自然段,自由表达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三)以人为本,重视交流
基于文本意识的阅读课教学,要通过适度提问促进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体悟。具体教学中,要着重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期间,可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课文,合作与文本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还可引导学生自行阅读文本,指导他们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阅读内容,于人文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为突出文本意识,可在课文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读了题目,你们想了解些什么?2、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3、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4、是谁把圆明园毁灭的?请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当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后,将四个人分为一个小组,组织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相互交流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讨论中,争取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通过讨论,学生们将了解到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是被英法联军掠夺、洗劫、纵火焚烧而毁灭的。接着,可组织学生细读文本第二自然段,并引导他们与小组成员交流一下自己想象到的圆明园美景。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等文本内容。
(四)结合文本,组织细读
日常教学中,为强化学生文本意识,要组织他们细读课文。实际教学中,可抓住文本中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让他们弄清文本深意。同时,细读文本时可为学生安排一些仿写任务,于仿写练习中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外,可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困惑,由此取得较好的文本阅读效果,让学生有所启发。其中,在《杨氏之子》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弄清文本内容,读懂故事,可带领学生细读课文。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先默读课文,根据课后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当学生默读完课文以后,对他们说:“谁能把这篇古文用现代话说一说?”解读第一句话时,先向学生们解释道:“梁国是一个地方,在河南商丘一带。”随即,请一名学生用现代话翻译这句话。这时,有的学生将正确解析出:“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很聪明。”接着,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怎么呼?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补白,用现代话说说第二句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其他句子。最后,要求学生说说整篇课文的意思。通过细读文本,学生们将深化对故事的体悟,深刻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慧”。
(五)课后总结,明确文意
课后总结是一节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后总结,利于学生真正弄清文意,让他们成功构建起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课后小结阶段,为了让学生对文意有一个直观感受,可利用思维导图总结全文,对文本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出文本主线。通过观看思维导图,学生们将准确抓住文本中心内容,从中实现文本意识的强化。但是,对课文进行总结时,要注意抓住文本主要人物、课文结构、文本特点等等,由此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丁香节》一课教学时,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在课后小结阶段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意,以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对文本内容进行总结时,可以“丁香节”为中心,归纳出“城里丁香”、“城外校园里丁香”、“斗室外”、“雨中丁香”、“丁香节说法”、“感悟”几个分支,再带领学生逐个补充分支内容。如在“城里丁香”内容总结中,请学生自行回顾哪里丁香花开得格外茂盛,由此延伸出街旁、宅院丁香花盛开的场景。接着,引导学生逐一补充其他分支内容,由此明确文本意图。这种课后小结方式,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一个整体记忆,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意。
结论:综上可知,文本意识下开展阅读教学更利于学生发展,能显著提升学生语文修养。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所收获,应重视将文本意识落到实处,依体而教,并精心安排一系列诵读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与文本展开交流。同时,要精准把握文本内容组织学生深入品读,并通过课后总结让学生真正弄清文意,由此取得相对理想的阅读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守富.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J].人文之友,2019(19):1.
[2]李英.论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 (012):32.
本文属2021年度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文本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QG1451-06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