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四川眉山 620860
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飞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巨大,这给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交易电子化、大数据的应用下,促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成为了最适合产教融合的专业之一。本文以探索适应数字经贸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为目标,主要从产教融合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现有主要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类型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优化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产教融合 育人模式
随着数字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国际经贸领域更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数据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经贸发展输送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和使命,而有效的产教融合是培养产业和企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途径。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探索有效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更好地为数字经贸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探索地方本科院校现有的主要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和主要问题,探索更为优化和有效的模式,为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服务国家和地方数字经贸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参考。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学融合。把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建立“产、教、研”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产教融合即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结合。产教融合有助于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完善实验室和学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也为缓解高校人才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教融合深化的关键是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创新培养模式入手,形成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就是要解决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而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又存在就业难的两难困境。探索有效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有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为地方产业企业发展培养和输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经贸人才。且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规模持续增加,线上交易比重也在持续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须根据经贸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以深度产教融合为抓手,调整人才培育模式,以适应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服务对外经贸的发展。
三、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教融合主要模式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教融合的主要模式集中在校内实训室、校企共建课程、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建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所处区域、办学特色的不同会各有侧重。校内实训室这种方式难度和风险都相对较小,适用于初级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建设有国际贸易流程、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相关的实训室,引入企业模拟环境,也可以吸引企业进入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校企共建课程也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包括共建课程基本资料库,一般涉及教材及配套的案例库、习题库。企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共同开发相关教材,比如国际贸易实务实操手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等。根据行业最新发展的动态共同建设和持续更新教学案例、习题库。还可以共建教学视频资源库、实践教学资源库、考证习题库等。此外,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主要是校企合作双方共享丰富的生产经营经验、教学资源,促进双方更好地发展。其具体方式包括社会培训、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践与实习、企业专家咨询、学生就业及科技创新活动等。此外难度较大的模式有共建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
四、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承担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匹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使命。按照国家教育改革战略先后进行了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和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认知观念不明确,有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把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由于对产教融合的认知和定位不清晰,导致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效果不够理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管理和保障不足,在管理和保障机制上,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一个统一的职能部门整体统筹和推进产教融合,学校职能部门之间也存在难以协调、管理不一致的情况,这就影响了产教融合工作有序、顺利、有效地开展。三是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缺乏重视和主动性,产教融合仍更多停留于校企合作阶段。即使是校企合作,层度也更多停留于毕业年级的实训实习阶段。
五、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对策
1. 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
调整认知,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趋势、行业和企业所难和所需、学校和专业的特点、学生综合就业力的提升需求,确保产教融合顺利推进,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充分调动各方合作的积极性,让产教融合得以稳步深入地进行。
产教融合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要改变以往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培养模式,就要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可以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采取双导师模式。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在尊重企业意愿的前提下,选派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后一门课程。运用双导师制,学生可根据企业实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更具有现实价值。论文写作中,企业导师侧重于指导实践技术性问题,学校导师侧重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和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等。采取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一方面缓解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多地被企业了解,为学生提供潜在就业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热情。
以项目为导向,由相应专长的专任教师带队与基地进行联络,做到专人负责专项。承接项目的企业和公司指定相应的人员与教师对接,共同研究专业建设和企业活动的参与指导问题。在校内项目负责人员指导下,带领学生团队,依托专业建设方案,开展参观考察、商品学实务知识学习,利用企业资源,开拓网络平台进行课外实践,参与公司指定的真实业务的某个环节,培养学生了解相应行业的基本工作和岗位技能,在双方自愿选择的情况下争取让学生进入公司提供的岗位顶岗实习,同时接受公司的文化、制度、岗位技能等培训。在学生毕业后,可经双向选择,进入公司成为正式员工。
参考文献:
[1]戴明华,范晓男.产教融合: 新兴产业崛起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 例[J].物流科技,2018( 11) : 163-166,174.
[2]李川. 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团队的问题与思考[J]. 教育研究,2019(6):26-27.
[3]顾晓燕,华树春,符斌.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7).
[4]董清风. 本科校方实践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