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大田学校大坑小学 广东省梅州市 514471
摘要:所谓双减,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减轻学生的课外培训负担。在“双减”政策的推进过程中,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也做出了重大革新,英语作业设计也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减负又增效的作业,是英语教师重点斟酌和思虑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以农村小学英文作业为例,结合“双减”政策,阐述丰富的英语作业类型带给学生学习的助益。
关键词:双减政策;农村小学;英语作业
引言: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将英语作为首要外语让学生们学习,由于缺少语言环境,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运用英语成为各教师教学的重点。随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被引入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为了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巩固所学知识,作业成了最有效和最便捷的方式之一。英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杜绝题海型、机械练习型作业形式,切合实际需求,减量有增质的,设计出更具趣味性、更具实用性的作业形式,以便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动力。
一、以实际生活为素材,设计生活型作业
教育源于生活,学校教导学生学会一门语言,不仅是为了学生拓展知识储备,更是为了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农村英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英语素材,通过体验和感知运用英语,例如:在学习英语字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在学校、在家里等实际生活中,通过去观察发现带有英语字母的标识或广告牌子,将其收集整理出来,写下来,在通过查找字典或网络上查找其对应的含义,学生通过做作业的过程,加深了对英语字母的印象,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能动性[1]。
二、实践出真知,设计表演型作业
在教学中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理作业也不例外。农村英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可以设计一些表演型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英语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通过实际交流验证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针对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英语基础,教师可以设计作业主体,让学生通过表现的形式完成,如银行、超市购物等主体,学生通过表演到银行存钱款,或者到超市购买东西,将所学英语知识以表演对话的形式展示出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又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英语语法、词语运用、或语句是否正确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发挥想象,设计动手型作业
小学阶段的学生动手能力极强,思维活跃度也很高,因此,农村英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考虑到这一点,让其利用到作业中,例如:让学生在家制作机器人或动物玩偶,具体要求如下:1、材质、形态、颜色等随意;2、给机器人或玩偶的不同部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3、在身体各个部位标注上英语名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形象力和创造力,亲自动手制作,在制作成基础模式之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模式上色,最后根据所学知识,在对应的部位上写上英语名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同时还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一举多得[2]。
四、满足心理需求,设计探究型作业
在此引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句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
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农村英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将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已知领域和学生学习范围内的未知领域相结合起来,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业,例如:设计作业可围绕着节日主题开展,如我国的春节,通过让学生回忆自身在以往春节中自身的经历,办年货、贴春联、燃放烟花爆竹等,让学生通过绘画加英语注解、英文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出来,再通过收集其他西方国家节日的相关信息,了解西方文化,将从未涉及过的西方节日文化知识了然于胸,并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从中发现差异和区别,以此满足学生的探究欲,在提升英语水平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的来源[3]。
结论:综上所述,农村英语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也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身的特点、优点得以有效展示。由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关系,导致其学习英语缺乏语言环境、缺少社会实践基础,条件上存在很多不足,因此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有限条件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更多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机会。在“双减”政策下真正切合实际的达成将学生作业“减量又增质”的效果,促进农村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件:
[1]李丽.“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策略——以外研社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教材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3):195-198.
[2]姜敏其.“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链”的设计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7):65-68.
[3]何晓斓,刘明东.“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理念、原则及实施[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21(0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