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县官庄中学 (陕西 咸阳) 711204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初中教学当中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其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效不明显,对历史的学习兴致不够高最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的进程,阻碍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基于此,以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渗透策略进行了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历史课堂;渗透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化应用,教师开始为历史课堂注入新资源、新理念与新手段,积极推动历史课堂走向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在此过程中,传统文化开始慢慢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为初中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历史知识、思想精华与教育素材,从而使历史教学更加饱满与充实。因此,初中生获得了一个多元化、人文化与趣味化的知识学习空间,助力初中生的兼收并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中华民族经过上下五千年民族文明、风貌及精神的传承与积淀,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之中蕴含着人们最深程度的精神向往。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便象征着中华民族所具备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更为重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以及文化,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优秀的价值取向。从概念上看,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更加广泛,所有能反映民族特质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内涵都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教师应自主担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转变思想,尤其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师,在考试范围不断拓展的前提下,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政治、经济相关的历史知识展开深度教学,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都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人文理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终既能实现个性化发展,又能得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渗透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优化教学模式
以往的历史教学活动所用模式较为固化,主要是让学生先阅读内容,然后教师加以介绍,整节教学便完成了。然而,此种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的效果也不理想。在历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文化,要求广大教师找准切入点,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升教学成效。例如,在教学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依托《十二生肖》这部影视作品进行切入,首先,与学生共同探究作品的剧情,在片头人们对十二生肖铜首持有何种态度,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态度是否出现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原因又是什么。然后,进行内容学习,让学生掌握真实的历史。这样,经由影视作品引出本节内容,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且能深化内容了解,经由主人公心理状态的研究,提升学生爱国情怀,基于传统文化达成学习目标。另外,也应调整原有单一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实现传统文化和课堂教学的完美融合。具体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猜灯谜的活动,这是春秋战国的主要娱乐形式,灯谜包含不同内容,充满趣味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并能将历史课程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二)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行古代文化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全面挖掘,找到精华
历史教师应深化在教材方面的探究,经由具体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历史知识,再组织小组进行探究,学会历史知识的同时吸收相关养分,提升道德品质。以“文字演变”内容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探究“马”字的具体演变路径,从甲骨文至大篆体,经由思考发现经由线条代替圆形团块,减少了象形难度,彰显了人类的智慧。依托历史课堂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宣传品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推动学生的成长,大大提升了思想认知和文化认知。例如,可为学生讲述端午节、春节等来源,并调查学生对洋节的热衷度。如果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掌握人情动态,丰富学生的阅历,增进学生的见识。
(四)传统文化与历史教学方法的有效融合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身边环境和事物的影响。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包括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能够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比,历史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在我国一直流传着这样的几句话:“读史使人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历史就像生活中的教科书,而其中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现代生活中的精神食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启示,指引着未来的生活,这是其他学科都不能比拟的。
历史教学就会在教学方法的支持下而大幅度提升,切实推动初中生成为信息交流的节点位置,助力初中生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认知主人,释放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
结束语
初中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历史教师必须坚定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对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在此过程中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并借助文化导入、人物分析、作品解读、问题探索、实践解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状态下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三观,担负起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责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翠英.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2022(23):8-9.
[2]潘月玲.传承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71):133-135.
[3]行冬梅,刘新宇.利用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例研究[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08):64-68.
[4]罗东升.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99-100.
[5]丁旭东.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新课程(中学),2019(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