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 初中生物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生命, 树立关于人类与自然的正确世界观。要实现该教学目标, 必须在生物教学中推行生命教育。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如何系统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发挥生物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加以论述,力争为初中生物教学增彩。
关键词:生活教育;初中生物;生命之美
一、前言
当今社会,虐待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人轻视自己的生命,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厌倦生活,甚至抛弃生命;有些人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伤害和虐待动物。殊不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就是因为生命有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命的孕育过程是值得敬畏的,生命的存在是值得珍惜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让一个有生命的“人”拥有健全的人格。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推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了生物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课题,一些研究者也对该课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对于生命教育,根据教育的方法、内容、目的的不同,其定义也有所不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孕育与发展过程,使学生对生命与价值形成正确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即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
生物学主要是探讨生命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具体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动植物以及人为基本素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并逐渐理解自然。对中学生实施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的渗透,生物学这一门学科无疑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从植物生长中,学生可以把握生命的全过程,从人的由来与人类的遗传与发育中,学生可认识到生命的艰辛,从而能够正视生命、尊重生命。可以说,生物学中时时处处均渗透着生命教育的内容。
三、将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扩充课本内容, 发现生命之美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素材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 如此才能把生命教育有效渗透于生物教学中。要知道, 生命充满了美, 从细胞到个体, 从个体到类群, 从类群到整个生物圈, 都体现出了不同的美。如在讲到“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时, 我使用多媒体将课件展示给了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 不禁发出惊叹。在讲解“生物链”时, 告诉学生生物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依存关系, 生物链中如果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将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如此让学生在摄取生物知识的过程中, 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深刻感受到生命是美好的, 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二) 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体现生命教育的主题
人教版的初中生物教材结构清晰、内容新颖、体现形式丰富, 非常适合在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为此教师需通过适当加工教学内容, 来为学生建立一个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课堂。拿“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来说, 其中主要讲到了植物的类型、生长以及作用等, 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以突出“生命教育”。在讲解“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时, 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他们熟悉的文学作品,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等, 让学生找出诗词中所涉及到的植物, 然后让他们学习这些植物的种类与形态。这样安排教学内容, 方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
(三) 在课堂内容的延伸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在成长过程中会绽放光芒,这些生命现象让人们震撼。泥土中的种子为了生的意志,胚根不断往下扎,胚芽不断向上长,石块、瓦砾等都不是它的障碍,当它破土而出时, 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悬崖峭壁上刚从岩石中钻出来的那点绿意。一只小小的蚂蚁是动物界的大力士 , 因为它能搬动比自己重几十倍以至上百倍的物体。刚刚生下的婴儿会有吸吮、缩手等非条件反射,这些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生命现象反映出了一个普遍真理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在生命进化长河中,存在这样的现象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通过刺状的叶子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靠绿色肥大的茎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储存水分; 动物界中赫赫有名的伪装高手枯叶蝶能把自己模拟成与枯叶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袭击; 人体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而毛细淋巴管吸收甘油和脂肪酸,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这些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让我们觉得非常奇妙,这又是一种和谐。生命和谐的形成过程中必须经过大量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永远存在。在生态系统中,自然选择造成的竞争其实是充满着缺陷的和谐,让生物适应性得以体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适应性,才有了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 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值得我们尊重。
(四) 结合身边案例,分析生命成长过程
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以贴近学生的话题为切入点,课堂上探讨一些个案。如新生刚进入中学,学生和家长都存在角色转变的适应性问题,有的学生两周就能适应初中生活,而有的学生需要花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适应初中的生活,这期间学生就需要更多生命的关怀与科学的帮助。适应能力的强弱,会造成学习兴趣的有无,直接影响学习成绩,此时可以结合生物学的一些规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帮助自己提高适应能力探索科学知识,产生求知的兴趣,去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从而关注自然界生命的和谐。成语“蚌病成珠”中存在一些生命价值的思索,河蚌在遇到沙砾刺激后由外套膜分泌珍珠质,形成了美丽的珍珠,这样的生物教学案例让学生了解到生命成长的不易,让他们明白,只有正视困难,人生的花朵在经历了磨难后才能绽放得更美丽、更成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生物教学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具人性关怀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生活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尊重生命、实现生命最大价值的信念。
(五) 结合生命衰亡的自然定律,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
有生命诞生,就会有生命衰亡。生命的衰亡是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正视,不能回避。青少年自毁生命现象时有发生, 需要教育学生正视生命,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活着就要热爱生命。生命的终结有时候也有意义,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器官移植案例给学生讲解伟大的人们在人生的最后关头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让更多的人得到生命的权利,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的最大体现。“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个生命现象揭示了蚕的一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的阶段,其实吐完丝后的蚕并没有“死”,而是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诠释它的再一次“生”,为了获得更多的下一代,它不惜“作茧自缚”。人的自然生命历程从童年、少年、壮年到老年,最后死亡。这一生中必定会有各种挫折、各种困难,但是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问题肯定是可以解决的,看完人生路上的各种风景,生命的重量也就增加了,最后的收获是巨大的,个体死亡后最终会被分解为无机物进入下一轮物质循环,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命衰亡,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四、结语
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理应将生物科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内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只有让学生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命质量,才能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旺盛的生命意识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让生命绽放出特有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安文萍. 学周刊. 2019(14)
[2]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策略[J]. 赵夕珍. 文理导航(中旬).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