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查桥实验小学
摘要:双减政策指引义务教育院校注重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使学生可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学习成长。课后服务为学生减负及教学提质提供了条件,还可减轻部分家长家庭教育压力,是家校共育举措之一,课后服务的意义随之凸显。如何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成为各学科教师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析双减政策导向下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活动开展方略,以期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素质教育
课后服务指的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满足部分家长延时接孩子放学需求、加强素质教育为指向的教育活动,具有丰富性、参与性等特点,除由学校外聘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专业教师组织开展民资器乐弹奏、芭蕾舞学跳等课后服务活动外,还由本校教师组织开展课后服务,侧重渗透学科素养,增强学科教学活动的扩延性,为立德树人贯彻落实给予支持。然而,有些体育教师存在轻视课后服务的问题,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雷同率较高,学生很难在课后服务环节有更多的收获。基于此,为使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能有效提高探析基于双减政策的课后服务良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双减政策导向下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要点
体育学科素养包括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品质等方面,除要指引学生掌握2-3种体育运动技能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心理、行为等方面,通过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高效渗透加强素质教育。基于此,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活动若想有效开展需教师渗透学科素养。例如,教师可在课后服务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奥运会,对该体育盛事的历史、文化内涵、比赛规则、运动健将等方面加以探究,助学生了解更多体育知识,从中获取对精神、品格、心理等方面发展有良性影响的养分,达到通过课后服务提升体育育人水平的目的。
因为课后服务活动需增强参与性,所以教师要注重育人为本,根据学生人文修养、体质水平、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学习等情况规设课后服务活动,确保活动满足各学段学生纾解身心压力、减轻成长负担、强身健体的需求。例如,教师针对1-2年级学生要设计难度低且有趣的体育游戏,为的是拓宽学生强身健体的渠道,借助课后服务良机转变体育学科在学生眼中的印象,培育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学生热爱体育奠定基础。教师可组织学生玩“小熊抓鱼”的游戏,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6-8米的圆圈并将其看做水池,扮演鱼的学生可在该圈内自由活动,扮演小熊的3名学生在圈外游走看准时机“抓鱼”,教师若说道“小熊下水啦”则表示那3名学生可有30秒的时间在圆圈内“抓鱼”,被成功抓住的学生淘汰出局,继而在有趣的体育游戏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确保低段学生能在课后服务环节有效锻炼身体,落实体育课后服务目标。
二、双减政策导向下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原则
课后服务有别于固有课程,并无配套教材,这使课后服务更具多变性并被学生所期待,为避免课后服务环节育人秩序混乱,无法达成预设目标,体育教师需在保留课后服务特点的前提下规设主题,围绕主题整合课后服务所需资源,解决“服务内容是什么”、“为谁服务”、“如何服务”等核心问题,保障体育课后服务事半功倍。教师所选主题需生本性与知识性兼具,如“冰雪运动知多少”、“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大赏”、“花式跳绳”、“自己编排健美操”等主题均具有拓宽体育知识输出渠道、引领学生强身健体等价值,还可助教师开展系列课后服务活动,增强课后服务的体系性与规范性,继而提高体育课后服务质量。
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致力于让学生爱上运动,在此基础上优化体育知识及技能学习体系,为学生今后持续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经验表明,只有课后服务生动有趣,才能助学生解放手脚全情投入,基于此教师要在体育课后服务活动中渗透趣味元素,为学生玩中学、玩中炼提供有力条件。例如,教师可基于“冰雪运动知多少”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设计具有平替价值且能在普通运动场地开展的冰雪运动,如人体冰壶、纸盒雪橇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讲解我国灿烂的冰雪文化及运动历史,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继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活动的育人质量[1]。
三、双减政策导向下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路径
除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强调育人为本外,体育教师还要注重践行五育并举理念,在此前提下抓住心理教育、情感等教育良机,使体育课后服务更具综合性,为学生全方位成长助力。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玩体育游戏及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等比赛活动的过程中,可指引学生树立规则意识,能在活动中严于律己,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懂得沟通、互助、互相尊重的意义之所在,使学生能有效健全人格,还可在各类活动中接受挫折教育,拥有直面困难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及信心,达到心理教育、体育融合的目的。
为使体育课后服务活动更值得学生期待并加大学科素养渗透力度,体育教师要优化课后服务形式,多思路达成基于课后服务的素质教育目标。例如,体育教师可推行“社团+趣味运动”的课后服务形式,指引有特长及体育综合素养较强的学生组建社团,如足球社团、抖空竹社团、街舞社团、瑜伽社团、花式跳绳社团等,同时教师要给予指导,内容涉及安全运动、规则制定、质量监督等方面,使多姿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能持续在课后服务环节开展,满足学生自由选择、趣味运动、全面发展的需求。因为体育教师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可借助网络帮助各社团落实活动目标,利用视频、组图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开展社团活动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在信息技术广泛用于体育课后服务环节的基础上,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等资源能够满足学生参与沉浸式体育社团活动的需求,在线与体育明星一同竞技亦不再是梦想,这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后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助推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活动良性发展。
第一,小学院校需为体育课后服务活动优质开展提供基础性条件,无论是运动场地还是器械设备均符合安全卫生标准,还要根据体育课后服务项目申请追加成本投入;第二,体育教师需与家长积极交流,助其了解课后服务主要内容及相关活动开展的价值,确保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参与其中,同时家长可发挥监督作用,鞭策体育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体育教师还可引导家长与孩子一同锻炼,为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给予支持;第三,体育院校可邀请专业运动员或行业精英与体育教师共同完成课后服务任务,如街舞演员、瑜伽师、滑雪运动员等,为的是补全体育教师专业上的短板,进而完善体育课后服务体系[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导向下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对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成长有益,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在服务环节渗透学科素养,注重育人为本,践行趣味性原则与主题性原则,还需针对服务理念、方式及体系予以优化升级,继而提高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奇,刘芮辰."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画报,2021(7):184-185.
[2]陈亮明.引导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21(0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