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塔照中心学校 河北涿州 072750
摘要:书籍能够带给人温暖,让人能够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困境。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不但能够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还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通过课内外连接教师为学生朗读过程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利用好时间进行高质量阅读,通过方法指导,将课内和课外朗读内容有效衔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朗读体验。为了帮助学生打开阅读之窗,需要教育者关注课内外朗读方法的指导,巧用朗读策略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内外朗读;衔接方法
引言
朗读带给学生的影响极为深远,朗读能够练习语音和语言,在朗读过程通过大声阅读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课内外衔接的应用旨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以科学之法朗读,从书籍当中汲取文化知识,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化,学习智者思想。为了提高中高年级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重点探索朗读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一、基于教材内容筛选课外朗读素材
教师拥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所以在课内外衔接朗读指导阶段,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素材,并为之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内容。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主朗读和阅读理解能力,为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观念和朗读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城南旧事》、《草房子》、《爱的教育》等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外素材,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在课外阅读阶段思考文本内容,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学生朗读习惯,为其参与阅读活动奠定基础。学生在朗读课外素材期间,还可联系课内所学内容,相互讨论,从书籍当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比如:《将相和》这节课讲解的是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故事,课内文章运用三个小故事向学生呈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和宽容大度,为了辅助学生掌握朗读过程人物分析方法,笔者联系《一千零一夜》当中的人物故事,要求学生对比课内作品进行朗读,开阔学生视野,选择《渔夫与魔鬼》这个小故事指导学生朗读,该故事教育意义显著,小学生的年龄小,所以对于陌生人防范意识相对较弱,通过朗读课外阅读材料,大声阅读故事情节,感受树立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运用生活智慧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内外朗读衔接方面,应合理选择课外朗读内容,将阅读经验传授给学生,使之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发挥课内外衔接教学的应用价值[1]。
二、注意人文主题和单元要素的整合
对于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育者需要从单元主题出发,做好课内外朗读内容整合,注重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方面的整合,将二者有机融合,发挥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在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应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并对学生成长有促进作用的内容,做好课内外朗读策略指导。教师从学科角度整合与学科相关的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其能够在有限时间之内,接触更多价值信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会运用语言。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内外阅读衔接过程,教师要选择兼具文化性、知识性的内容。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讲,需要具备快速朗读、大声朗读等技能,根据阅读需求独立收集价值信息,还可按照自身喜好选择读物。学生的阅读习惯就是其在掌握朗读方法以后养成,学生能够主动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参与朗读活动,在朗读过程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
所谓人文主题指的是文本本身呈现出来的育人价值,也是教材育人理念的体现。在课内外衔接阅读指导方面,教师要从教材出发,渗透人文主题内容,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朗读环境,使其能够自主阅读,提高素养。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当中,第六单元主题内容为“感受父母之爱、渗透感恩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阅读文本内容感受父母深层无私的爱,渗透素质教育,体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在教学完此单元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本单元人文主题相关的课外素材,如《我的母亲》、《父爱如春》等。要求学生每天大声朗读以上书籍20分钟,注意朗读节奏、气韵等技巧的运用,感受文本中人文情怀的熏陶。
三、传授朗读技巧提高学生能力
课内外衔接教学重点在于将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使之能够学以致用。老师可以从课内阅读教学出发,关注技巧传授,以课内阅读素材为基础,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根据学生阅读情况,重点训练其阅读速度,培养其梳理阅读语言的能力。当学生对于朗读技巧有所掌握以后,能够高质量参与课外阅读。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节课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方法的选择方面,笔者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之后梳理生词内容,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依托课堂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相互交流,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和思考意识。在课前,笔者为学生布置课文背景知识调查,课堂上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调查结果,受到其中人物精神的鼓舞。在课内阅读中学生要巧妙应用教师指导的朗读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结构特点,赏析文章语言运用,表达情感
[2]。
因为课本教材都是由编者精心选择,属于学生阅读的良好素材,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注重技巧渗透,如:妥善处理语言断句、语调抑扬顿挫、轻重读等,将语言的形象和生动朗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掌握阅读方法,循序渐进成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阅读素养。无论是教材当中的语言和段落,还是阅读过程应用的技巧,学生都可以应用在课外阅读当中。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可以将文章说明顺序、描写角度、叙述方法、修辞方法等渗透于课堂,指导学生利用合理的分析方式,对于课外读物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通过阅读训练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能够将作品内容转化为自身理解,寓情于景进行朗读。
四、培养探究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内外衔接教学,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不断提高其归纳和总结能力,为课外朗读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阅读体验感不足。课程改革深入推进,语文教师在朗读指导方面,需要调动学生阅读热情,促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感受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发现文本的细枝末节,形成探究意识。在朗读过程指导方法的运用要契合学情,教师切勿将自身朗读经验直接呈现给学生,因为朗读过程具有个性化特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对于阅读文本信息进行大胆质疑,深化学生体验,发散思维。
例如:《宇宙生命之谜》这节课的讲解,学生朗读完课内阅读材料以后,对于宇宙之谜可以产生更多设想,渴望通过课外阅读,获得相关启示。教师需要结合学生需求,选择和宇宙探索相关的材料,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朗读期间,学生需要集中精力,让大脑保持“排空”状态,记忆朗读材料,朗读以后还可在班级分享感悟。从课内阅读出发,拓展课外阅读,丰富学生对宇宙生命的认知,在归纳和总结阅读信息阶段,学生朗读能力、归纳能力也有所提升。教师选择科技文作为课外朗读内容,其表述科学严谨,通过课内外衔接,深化学生对于科学探索严谨性的认识,能够用严谨的态度进行知识归纳与总结,避免出现认知偏差[3]。
除此之外,在课外衔接教学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内掌握的朗读方法合理应用,对于同类文学作品进行朗读,学生脑海当中也会产生潜在意识,自动迁移和应用课内朗读经验。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展开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能力。依托课内教学培养学生探究、归纳和总结能力,课外朗读作为载体,帮助学生迁移应用经验,理解作品内容传达的思想,感受作品内容和情感,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结语
综上分析,在中高年级学生课内外衔接教学方面,课外读物的选择要契合课内读物主题,课外读物作为课内读物的拓展,注重课内外朗读技巧的传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总结能力,围绕学生阅读素质提升展开教育和引导,将课内文本与课外素材紧密衔接,全方位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薛志伟.关于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8):241-242.
[2] 程思语.小学高段语文课内外阅读整合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1.
[3] 陈幼芳.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指导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197-198.
本文为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11120,课题名称:《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