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第一中学 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提出应当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实验探究以及引入真实案例,落实学科素养教学目标,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科素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化学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单一化的发展,应使传统的化学教学转变为新课改下的创新性教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要注意到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自主完成学习和探究任务,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意识。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一、传统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导出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增强知识的记忆。然后是讲解新概念、原理,结合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强调考试的重难点。接着布置习题,考察学生对于概念原理的理解能力。其次则是习题讲解,和学生验证答案,演示解题步骤。最后布置作业,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显然上述的教学课程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符,忽略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理念落后和单一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单一化”、“古板化”的,仅仅是让学生反复记忆重难点,教师的教学理念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业表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评估方法、评估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只是一味地因循守旧,导致了学生的实践发展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知识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无法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优化策略
基于教学方法单一、学习缺乏主动性的问题,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从情境、知识、任务以及素养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的策略。
(一)构建整体观念
从当前的化学课堂来看,教学中存在着零碎教学、课时主义等不良教学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缺少整体知识的建构,使学生只学到了一些孤立的知识,很难实现学科素养教学的目标。因此,本文建议在实施化学教学时,应结合单元内的整体内容,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进行规划设计,即把知识点放在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中去理解。通过对学科知识和学习任务的整合,构建情境化的学习场所,使化学学科知识更加具有逻辑性。
(二)制订学科素养目标
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能够将课本的概念原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为此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学科素养教学目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目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目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目标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目标。从上述的四个方面开展教学评活动,形成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业质量和素质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三)设置活动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设计学习任务是课堂重要环节,学生要从学习任务中获得并运用知识,在此过程中形成化学观念、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所以要正确把握每个知识点难易程度。一是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注意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并有效性采取师生评估、生生评估等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自主性。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三是要突出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分层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科素养。
(四)创设真实情境
基于化学课程核心素养基础,以“真实情境”为主线,在教学设计中终贯彻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激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通过创造现实的情景,使学生能够更贴近对知识的探究,体验到对化学的认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研究、化学科学史、化学科研前沿等方面都是情境创设中重要材料。
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化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元素价态,通过设置实验进行验证。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元素在化学反应过程的价态变化,从而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能够区分教材和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学情分析: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基本反应类型、物质分类、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等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于物质反应情况以及化合物失去氧元素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然而目前学生还没有掌握从宏观上(从化学价态的改变)到微观(电子转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原理。另外学生信息收集、合作探究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有待加强。
(二)教学目标分析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透过微观和宏观视角,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氧化还原的概念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常见的氧化还原现象。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基于化学反应的变化,从化学元素电子得失体会化学反应变化和平衡的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运用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原理,建立知识模型框架。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利用电子转移进行实验教学,通过电表了解电子转移活动,揭示电子转移的本质,提高其科学探索的能力。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引入84消毒液,分析氧化还原活动的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思考氧化还原活动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模式实施
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导入环节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播放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可混用的新闻。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回想之前所学到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并写出方程式NaClO+2HCI= NaCl+,发现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用会生成氯气,会对于呼吸道造成损伤。
组织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原因,可以进一步地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围绕着下面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1)从化合价升降分析上述反应;(2)钠原子与氯原子是稳定结构吗?(3)钠原子失去的电子去往何处,氯原子得到的电子来自何处?(4)氯原子与钠原子在得失电子的过程中,电子数目和电荷数目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开展实验探究,验证电子转移过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并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引导学生完成原电池实验。在本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对电流表的偏转成因进行分析,以及结合溶液中的锌和稀硫酸化学价和电子转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学生做完了实验和探索的过程中,老师解释了利用双线桥来表现的电子转移,列举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量。
引入真实案例,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实际问题。如里约奥运会水池中的水变绿,游泳池人员声称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但此次误用了过氧化氢消毒剂。结合这一现象提出假设,分析过氧化氢与次氯酸钠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提升科学探究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为确保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能够落实,教师应当形成整体化教学观念,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设置合作学习任务,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欣亚.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1(6):1.
[2]詹宏图.基于新课改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研究[J].读与写,2021(8):1.
[3]王陈颖.新课改下高中化学互动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 2020.
[4]郭淑清.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微课的作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