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特殊教育学校,四川攀枝花,617000
摘要:本研究采用绘画治疗里“前测-治疗-后测”的形式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的实验研究,从前期观察测验出现的打人、咬人、抢老师教具,向老师砸东西等攻击行为,然后根据治疗对象的攻击行为问题和绘画能力等设计了共三个阶段12次主题绘画治疗,三个阶段的治疗后在后期测验治疗对象攻击行为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达到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美术治疗;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个案
美术治疗是通过测验评估诊断出需要进行治疗的对象,利用涂鸦、绘画、手工等多种美术形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私人记号”与外界进行互动、交流以达到缓解压力、表达情绪、干预行为等效果的艺术治疗活动。
一、治疗对象基本情况
小松就读于某特殊教育学校,通过与父母沟通了解到小松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以及身心成长状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具体观察和了解发现小松存在攻击性行为。
小松,13岁,男,就读培智五年级,家庭经济情况良好,家中还有一个妹妹,父亲长期在外地,由母亲一人照顾,家中还有一个五岁的妹妹,孩子与父母交流较少。身体状况良好,患有严重的自闭症,语言表达能力弱与外界交流通常使用单个的字词,如“妈妈”“画-大-象”“喜-欢”等,爱画画,模仿能力强。喜欢欺负同学,如:打人、咬人、抓人等;欺负老师,如:抢老师的手机、砸老师教具、向老师泼东西等。
二、前期测验
根据教师和家长反映的情况采用观察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对小松出现的攻击行为进行了评估。
1.观察法:连续5天对小松的攻击行为进行了观察。3月5日,小松向本校老师砸装满水的瓶子。3月7日,抢走本校李老师的眼镜。3月8日,在数学课上打同学。3月9日,在生活适应课堂上用教具砸同学。3月9日,在课堂上抢走老师兜里的手机。
2.谈话法:与小松的班主任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交流,小松出现欺负同学、欺负老师的攻击性问题严重影响了他的校园生活,急需进行干预治疗。
3.作品分析:小松的整幅画面由两个部分组成,上半部分弧线、断斜线和阴影组成可以反映出小松的内心具有一定的焦虑、冲动和攻击性,左下方法“CCTV”的logo画和文字反映出绘画能力好,模仿力强,用笔较重反映出小松存在忧虑、紧张。
通过对小松的前期测验,发现小松存在严重的攻击行为,每天发生攻击行为为平均1次,班主任和家长反映攻击行为较严重,小松的作品也反映出小松内心具有一定攻击行为。分析小松出现攻击行为是为了宣泄内心的不安以及引起老师和家长关注。
三、治疗方案设计
小松喜欢画画,作画能力较好,能给独立完成作品,对文字有一定的概念和理解力,根据小松的具体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方案。
每周两次,每次40分钟,进行三个阶段共12次主题活动设计。第一阶段主题设计了我自己、一个喜欢的人、 屋-树-人、家庭动力图,主要是了解小松内部自我、个人态度、人际关系、人格特质和小松建立信任关系。第二阶段主题设计了自由画、感觉树、左手绘画 、闭眼涂鸦 一个秘密,主要是帮助小松宣泄情绪,释放内心的焦虑,缓解紧张,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第三阶段主题设计了屋-树-人、家庭动力图、现在的自己,了解小松经过治疗后的心理、认知及情感的改善状况。
四、干预过程
(一)第一阶段
笔者是小松的老师,因此,小松对笔者还是比较熟悉,将他带进治疗室进行第一次活动时,他没有对笔者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而是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下的进行治疗。
自画像可以看出小松自画像没有“耳朵”,表示他对外界的信息进行了自我屏蔽,在自己的世界里,“撇嘴”表示自我内心存在焦虑不开心,手臂向下伸直有攻击的行为倾向。一个喜欢的人据小松自己描述,他喜欢的人是外公,外公上扬的嘴角弧线和张开的手臂,展现了外公是爱小松的,小松希望外公拥抱他。屋-树-人可以看出树叶将枝干圈住是为了躲避外界的干扰,还写了雷锋出生的字样,表示小松希望自己像雷锋一样帮助他人,小松出现攻击行为就是为了引起注意。家庭动力图可以看出小松的家里只有妈妈和妹妹,爸爸长期在外地对爸爸的记忆点很少,由于妈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妹妹的身上所以忽视了自己。
第一阶段治疗期间,小松的攻击行为5天平均出现3次,可以看出小松攻击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内心焦虑、紧张,想要引起更多的注意,当老师将注意力放在小松身上以后攻击行为逐渐减少。
(二)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是给小松自由创作的空间,让他进一步将内心的不安、焦虑、困扰表现出来,将内心的情绪宣泄出来缓解情绪来控制攻击行为的出现。
自由画可以看出,小松画的是一颗大树,树干是长方形,树叶是用圆圈表示大树枝繁叶茂,可以看出小松的依赖思想,希望被关注。感觉树从图上相对对称的枝干以看出此时的小松比较矛盾,他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左手绘画可以看出,小松用左手画了一个房子,他渴望家的温暖,希望引起更多的关注。闭眼涂鸦画,小松描述他画的“太阳”,可以看出他希望妈妈跟阳光一样温暖她。
一个秘密小松描述,他不喜欢妈妈只关心妹妹,可以看出人物较小,他希望将人物藏起来,同时面部表情也遮住了。
第二阶段治疗期间,小松的攻击行为5天平均出现2次,可以看出当小松将内心的情绪通过画画表达出来以后,攻击行为明显减少。同时治疗期间,跟家长沟通协助多关心小松帮助小松有一个正确的释放空间,当小松出现攻击行为前兆时,如;表情恐惧或握拳头等,立刻准备画纸和笔,让小松释放内心的焦虑不安。
(三)第三阶段
小松非常喜欢画画,他的状态也越来越好,每一次主题活动都进行的很顺利,在第三阶段小松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宣泄方式。
屋-树-人可以看出小松的表情是高兴的,两座房子他描述是学校和家,在获得关注以后,小松比较开心。 家庭动力图小松描述他画了他们家,在楼房上写出了“精品开心”表示小松此时的兴情是愉快的。现在的自己,看出现在小松是开心的,整个人物是完整的并且还系上领带表示小松比较满足。
五、后期测验
通过治疗后,再次用观察法、访谈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对小松进行了又一次评估。
1.观察法:连续5天对小松的攻击行为进行观察。5月3日,课间操小松用手抓同学的脸。
2.访谈法:经过2个月对小松攻击行为的干预治疗,与小松的班主任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小松出现攻击行为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
3.测验法:经过治疗后再一次对小松进行了测验,小松在作画过程中跟我说“云,太-阳,我,高兴”在测验时小松一直处于比较开心的状态。
4.作品分析:小松的整幅画面由云,小草和人三个部分组成,云朵和小草表示小松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放大,逐渐在接受外界的事物。
通过对小松的后期测验,发现小松攻击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1天平均1次到5天平均一次或不在出现攻击行为,班主任和家长都反映治疗效果明显。
六、小结
本个案通过主题设计引导治疗对象联想创作,对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有明显的效果。首先在治疗前期需要与治疗对象彼此熟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其次需要根据治疗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治疗方案进行干预,最后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紧密配合才能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金野.特殊儿童艺术治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林昆辉.儿童艺术治疗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