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活泼”而孤独的男孩——从案例谈初中学段随班就读主动异常型孤独症学生的教育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3

那个“活泼”而孤独的男孩——从案例谈初中学段随班就读主动异常型孤独症学生的教育策略

钟殿美

佛山市顺德区杏联初级中学

摘要:随班就读孤独症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给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也对孤独症学生的学校适应、身心发展以及其他普通学生的行为态度都会产生难以避免的影响。在各种类型的孤独症中,主动异常型孤独症学生给班级管理带来的困难尤其大。本文笔者结合工作中的案例对主动异常型孤独症学生的教育工作,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随班就读  孤独症  主动异常型  尊重  接纳 

随着融合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在我国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孩子走进了普通学校,与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生活。孤独症儿童进入学校随班就读,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带来巨大挑战。笔者曾经担任随班就读的班主任,也近距离地接触过几个孤独症孩子,在此就随班就读孤独症学生的教育管理谈谈自己的一些经验。

孤独症有不同性质的类型,英国学者温(Wing.L)在《孤独症普系障碍》一书中根据孤独症的社会行为表现将其分为三个类型:冷漠型;被动型;主动异常型。三种类型都有社会交往障碍,区别在于他们的交往障碍的表现。冷漠型回避与人接触;被动型不回避交往,社会交往行为生硬刻板;主动异常型积极与人交往,但他们的交往行为显得异常、不合时宜,表现在:缠住别人重复问一些问题,对他人的身体不适宜的触摸,容易做出攻击性行为等。

通过对三类孤独症孩子的观察,我发现冷漠型和被动型孤独症孩子往往喜欢独来独往,自己做自己的事,内心世界游离在班级之外,难以融入班级,对班级秩序的破坏性也相对较小。主动异常型的孤独症孩子则表现出更多外显的问题行为,容易造成班级的混乱与纷争。本文中的小浩(化名)就是这么一个主动异常型的孤独症孩子。

小浩是一名初一新生,他高高的个子,五官端正帅气,皮肤白晰,眼睛亮晶晶的,当他处于静态时,大家都会忍不住夸一声好帅的小哥哥。跟人们普遍印象中的孤独症孩子不一样的是,小浩很喜欢和人交往,经常主动地去与他人玩。他还喜欢笑,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

就是看起来这么美好的一个男孩子,在入学第一天就引起了班级全体师生的公愤。大家反映,小浩除了听到上课铃声能坐回座位,其他时候基本处于无约束状态,上课在教室里随意走动,还试图走出教室;撩其他同学说话,同学不理他,就用力拍打对方;嘴里时不时发出一些怪声,或自言自语;他想跟老师说话,直接冲到讲台上拉住老师的手,老师赶着去另一个班上课,他用力抓住老师的手不放,把老师的手腕抓出了悚目的淤痕……一系列的神操作让我在开学第一天就收到了众多老师和同学的投诉。老师们直言有小浩在,课根本没办法上,个别被小浩过分用力的“热情”吓到的女老师甚至见到小浩就躲。

面对这样的孩子,班主任老师该怎么办呢?

一、积极学习,明晰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带着学习的态度,我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也请教了小浩小学时的老师,对孤独症的症状表现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认识到孤独症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的独特性。到了初中学段,孤独症的学生与普通学生在文化学科上差距已经非常大,除了一些如音乐、美术、体育等非文化学科,孤独症学生在这些科目上的学习能够有所收获外,其他的如语文数学等大多数科目都是在课堂上几乎无法听懂,很难通过课堂的学习获得与普通学生一样的进步。与普通学生相比,孤独症孩子学习的内容不只是学科知识和技能,他们更需要在普通班级的环境中,学习并恰当运用社交规则,获得与人亲近带来的愉悦感受,获得顺利完成某项任务带来的成功体验,掌握融入社会所需要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我将帮助小浩学会遵守社交规则,缓解小浩的社会交往障碍,提升小浩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

二、安抚情绪,给予接纳,帮助孤独症孩子尽快适应新校园

孤独症患者对新的刺激缺乏恰当的适应能力,对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他们对新事物的调节能力有缺陷。与普通孩子相比,升入初中对孤独症孩子带来的不适应感会更强烈。

小浩初入中学,面对周围陌生的人和事物,他感到害怕,迫切地寻求可依赖之人。他不适宜的社交行为和言语却让人觉得怪异和不适。

为了安抚小浩的不安情绪,我多次找小浩沟通,真诚地表达对他的关心和理解,了解他的需求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力所能及地满足。为了帮助小浩尽快熟悉校园环境,适应校园生活,我安排了一个阳光热心的男生陪同小浩去洗手间、去打开水,指导他如何就餐等。

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浩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眼中的恐惧不安也逐渐消失。

三、帮助他建立规则感,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孤独症学生尤其是主动异常型孤独症学生大多存在缺乏规则感,不懂得遵守规则。因此,在孤独症学生入学后,建立他们的规则感,帮助他们认识规则、遵守规则,是他们在学校能否正常学习的前提,是首要任务。

为了尽快建立小浩的规则感,恢复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我采用的是对他的良好行为进行正强化与对违纪行为冷处理相结合的行为训练方法。正强化主要以赞赏、鼓励等精神强化物为主。

首先在自己的课堂上发现小浩有违纪行为的表现时,对他的行为进行冷处理。比如他发出无意义音节的怪叫声,我只是对着全班同学强调并示范了有问题需要举手,不能发出怪叫声,然后装作没听到,也示意其他学生不理。当小浩发现没人关注他后,表现得有些急切地一边举手一边站了起来。此时,我关注了他,温和地询问他有什么需要,他指着自己的画说着“时钟”,原来是他画了一个满意的时钟希望能与我们分享。我表扬了他举手的行为,也赞美了他的画,同时看着他的眼睛,提醒他下次只需要举手就可以,不需要站起来。在我的课堂上,小浩的违纪行为快速减少,这些良好行为也被他泛化到了其他课堂之中。

为了进一步强化成果,我列出希望小浩做到的良好行为和要求小浩不能做的违纪行为,制作成表格,安排班干部专人根据行为列表记录小浩的课堂表现。开始时,我几乎每一个课间都会过去了解小浩的表现,对小浩的行为进行反馈,一周后,检查和反馈的频率变成每半天一次,两周后,频率降到每天一次。

一个月后,效果很明显,小浩的课堂怪异行为大大减少,抽搐、怪叫、离开座位的行为基本消失。

四、营造彼此接纳和尊重的班级氛围

和谐的班级氛围,意味着教师和普通学生能够平等地接纳和尊重孤独症学生,也意味着孤独症学生能愉快地接纳和尊重自己的教师、同学。

1、积极与学科教师沟通,帮助学科教师接纳小浩

普通学校的教师们大多都是第一次接触孤独症孩子,尤其是主动异常性孤独症孩子在社交行为方面的非典型表现,容易让教师们产生困惑甚至是偏见:“孤独症的人不是应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喜欢与他人交往的吗?我觉得他根本就不是孤独症,就是调皮,是品行有问题。”教师的不理解导致的对小浩的偏见,不仅影响到自己对于小浩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班级普通学生对待孤独症同学的态度和沟通方式。

意识到这一点,我在对小浩进行规则教育的同时,积极与班级的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普及孤独症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关于主动异常型孤独症患者的症状表现。我还与老师们分享自己的有效经验,获得科任老师们对孤独症学生的接纳、理解与支持,提升科任老师们教育小浩的信心。

2、促进班里普通学生与孤独症孩子的彼此接纳

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的学生看待孤独症的看法与成人仍然有一定的差异。成人看待孤独症,在道德感的驱使下往往看到的是“可怜的、可怕的、没有希望的人”,但学生生更关注的是“不一样的、奇怪的、无理取闹的、不知如何相处的人”。他们眼中的残疾问题更倾向于是“中性”的,没有明显的好坏之分。但是他们对待孤独症同学的态度又非常容易受到老师和班级氛围的影响,因此在随班就读班级中,如何引导普通学生看待“孤独症”问题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将“孤独症”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普通学生接纳孤独症学生,也有助于孤独症学生更积极地接纳自己。

为了让班里的普通学生接纳小浩,我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向学生解释孤独症。一方面,我收集并展示班里同学的优势包括小浩的绘画和音乐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拥有多种智能。每一个人的智能分布又是不均衡的,有些智能表现好一点,有些智能表现则差一些。小浩的音乐智能表现突出,人际智能和语言智能表现暂时比较差。

学生们恍然大悟,对于小浩也没有那么害怕和抗拒了,一些热心的学生开始对小浩的一些社交行为积极反应,部分学生还会耐心地指导小浩纠正不适宜的社交行为。

五、根据思维特点调整对话策略

除了社会交往障碍外,语言和非语言障碍也是孤独症的典型核心症状。要跟孤独症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话的策略很重要。面对孤独症学生,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两个对话策略:

  1. 语言简洁,明确指示做什么和怎么做

孤独症孩子很难理解复杂的语言,在与他们沟通时需要做到语言简洁明了,尽量多用肯定句式,少用否定句,不用双重否定句。

  1. 用封闭式提问代替开放性提问

与孤独症孩子对话,尽量少问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比如当小浩拍打某个同学时,我问“你为什么拍打他?”他没有回答,一副不知所措的慌张样子,我知道我的问题给他带来了压力,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换了一个问题“你想和他玩吗?”小浩听到后,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带着期待点头回答“想!”由此了解到小浩拍打他人的原因是为了想和对方玩。

当然,对于某些高功能的孤独症孩子,我们可以尝试问他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教育和训练,小浩的社会规则感明显增强,基本能够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升,社会交往方面也有一定的改善,学会了用正确的礼貌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主动打招呼,拍打、抚摸等不适宜的社交行为基本消失。

班里有孤独症孩子,接纳他们,理解他们的需要,走进他们的世界,你会发现这些星星的孩子都有一颗闪亮的心,很赤诚,很美。

参考文献

[1]杨希洁,彭 燕,刘 颂,牟玉洁,邓岳敏.随班就读自闭症学生问题行为类型 及其表现形式、功能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年第8期(总第218期)

[2]赵新宇 . 全纳教育视角下,我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解读与思考 [J]. 教育现代化,2018, 5(05):8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