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1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

胡亚男

天津市汇森中学  天津  300000

教学目标:

1.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回顾总结内容,了解青少年鲁迅的成长经历。

2.理解文字背后大鲁迅的理性批判,重点理解对教育的批判。

教学重点:

1.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回顾总结内容,了解青少年鲁迅的成长经历。

2.理解文字背后大鲁迅的理性批判,重点理解对教育的批判。

教学难点:理解文字背后大鲁迅的理性批判,重点理解对教育的批判。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个月,大家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放假回家,在你和父母交流时,说起此书,父母非常感兴趣。你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下这本书吗?

示例: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能拾起来。这本书也称为“回忆的记事”,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二、消除隔膜、走进小鲁迅(青少年时的鲁迅)

父母听了你的介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想继续了解,问到:青少年时候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于是,你拿出在学校制作的小鲁迅资料卡,向他们介绍。

姓名

周树人

出生日期

1881年

籍贯

浙江绍兴人

喜欢玩的游戏

百草园玩耍

三味书屋的后园

曾就读的学校

三味书屋、南京水师学堂、矿物铁路学校、日本东京和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喜欢看的书

带图画的书

《山海经》

担心害怕的事

怕父母愁穷,怕见到白发祖母

喜欢的动物

隐鼠

遗憾悔恨的事

父亲临终前大声呼喊

喜欢的民俗活动

迎神赛会

不愉快的童年经历

去看迎神赛会时,父亲让背过书再去

   介绍完毕,你的父母说:“在我的印象中,鲁迅的作品让人很难读懂,听了你的介绍。觉得青少年时候的小鲁迅很亲切,迫不及待想了解关于小鲁迅的更多故事”请你从以下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向你的父母讲解。请大家拿出日记本,《朝花夕拾》,在现有的基础上,稍作完善,准备2分钟。(日记留《朝花夕拾》专题写作,学生展示)

1爱玩的小鲁迅

2好学的小鲁迅

3小鲁迅印象深刻的人

父母感叹到:小鲁迅喜爱关心爱护他的长妈妈,公正无私大的无常,尊敬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他还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范爱农。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小鲁迅是贪玩的,调皮的,但同时也是好学的,还能公派去日本留学。他当时多么优秀啊!去了日本之后,他为什么选择学医又弃医从文了呢?

示例:因为童年的个人经历,父亲生病,家庭败落,又被两个庸医耽误病情,所以他立志学医。可是匿名信时间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地刺痛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他意识到: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感受到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以笔为矛,不断与旧思想做斗争。

三、消除隔膜、认识大鲁迅。

《朝花夕拾》写的是小鲁迅的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体现的却是大鲁迅的思考。在《狗·猫·鼠》中,表达了“尽情折磨”弱者,“一副媚态”“到处嗥叫”等特性的憎恶;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资产阶级文人)的憎恨。在《无常》中,写鬼具有人情味,从而讽刺生活中虚伪的知识分子“人格”不如“鬼格”。《父亲的病》揭示了名医是庸医的真相,批判了他们巫医不分,草菅人命的丑恶本质。《范爱农》描写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状况,揭示了辛亥革命换汤不换药的本质。

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最贴近同学们生活的,关于教育的内容,理解大鲁迅对教育的思考。请大家精读《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琐记》,思考上面的问题,积极发言。

示例:《二十四孝图》体现了当时社会给儿童所提供的儿童读物受限,并残害儿童心灵。

《五猖会》批判了了强制约束的家庭教育。

《琐记》批判了乌烟瘴气,新学旧质的学校教育。

     这样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造就了《藤野先生》的清国留学生,鲁迅看到他们,思考当时的教育和社会,让我们看到文字背后以笔为矛与旧思想做抗争的大鲁迅。

四、课堂总结

至此,我们看到《朝花夕拾》文字背后一个立体的鲁迅形象。一个贪玩的,爱读书的,爱思考的,爱戴老师的小鲁迅和一个爱国的,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用思想拯救黑暗的社会和麻木的国人的大鲁迅。

温如敏先生曾这样评价《朝花夕拾》: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就形成了《朝花夕拾》 的特有韵味。

因为在《朝花夕拾》文字背后有一个柔和又深刻的鲁迅。这样的鲁迅可亲可敬,似乎与我们没有那么多隔膜。可能同学们在文字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随着年纪的增长,你也许对这本书有新的认识。经典的魅力也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