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唐,媛

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银杉校区

【摘要】本文从“挖掘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与劳动的紧密联系”“活用课本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开展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数学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勤劳动素养”三个方面,阐述小学教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践行“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劳动教育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 创造性劳动。”党中央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构建起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想要劳动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得以落实,离不开各学科融合渗透,数学学科有效渗透劳动教育更是责无旁贷。

按照“五育融合”的理念,遵循“应渗则渗,能渗必渗”的要求,教育一线的数学教师应当根据数学学科课程特点,找准数学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和融合点,以多途径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和内容,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物质富裕的当下,独生子女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小学生“不愿做”“不会做”和父母长辈“不让做”的现象依旧较为普遍。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下,小学生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学科教育中适宜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们摆脱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割裂的现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成长动机。将培养学生从认识劳动、尊重劳动到崇尚劳动的转变,让热爱劳动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的心中,让劳动之花在孩子们心田绽放。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符合他们的需求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地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地契机和直接诱因” 鼓励小学生们自主、自愿、自觉参与实践劳动中,使其愿意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比如数学在教学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时,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各民族服饰的壮美图案,刺绣、蜡染、编织地毯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人民的智慧,感受劳动创造的美,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内在热爱劳动热情。                                                                                                                                                                                     

(二)让学生体会劳动乐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陶行知讲:“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着之甘苦。”首先,农业生产离不开数学知识,利用数学课堂面积、行距基本概念,开展校园“学生农场”种植当季蔬菜活动。周末制作手工风筝实践作业,还掌握好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简单几何图形、轴对称图形、测量、折叠的知识。数据收集与整理课堂前,布置学生开展小区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数学实践项目小调查,了解小区人口分布情况、计算小区垃圾桶投放数量、安放位置等,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调查取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完成质量。学生在一项项数学实践劳动中,提升对劳动的价值体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爱劳动”——挖掘数学文化,体会数学与劳动的紧密联系。

数学发展历史,数的起源因人类从事劳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数”的产生来自于人类实际生活劳作中计数、分物的需要。例如:古人要表示一座山、两头猪等,由于当时没有符号或数字表示具体的数量,古人便采用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等计数方式来表达。

小学数学教材中,“你知道吗”“生活中数学”“数学游戏”“数学万花筒”4个模块中,渗透数学文化。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与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思想智慧,渗透劳动启迪智慧。

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一课,“面积”的由来是古埃及的尼罗河每年都会有一次泛滥,抹掉了田与田之间的边界标志。水退却后,人类需要重新规划分配田地,就必须计算出田地面积,于是面积的概念就渐渐出现,最早“面积单位”从此开始萌芽。讲授三年级数学《小数的认识》,向学数介绍“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微在解决一个数学难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把数学历史与劳动教育自然结合起来,适时的渗透道数学教学之中,既可以调动小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

(二)渗透“会劳动”——活用课本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处处展示着劳动教育因素,提供大量的劳动教育素材,一线教师应该专研教材背景内涵,灵活运用好课本中教育元素, 丰富的劳动教育情景和素材,有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会劳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一分》,从孩子房间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通过观察,从颜色、功能、大小、状态等进行分类,数学课上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教学四年级上册 《优化问题》,学生体验从买菜、择菜、烧菜、做饭的过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培养学数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本领,感受劳动的乐趣。

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会劳动”的良好品质。通过劳动教育理念渗透在数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让学数深刻了解劳动的意义和内涵,从而帮助学数建立良好的劳动素养。

 (三)培养“勤劳动”——开展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数学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勤劳动素养。  

通过开展数学社会实践活动,适时的将课堂数学内容延申到课外,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X年级鼓励学生争当家庭劳动记录员,每位学生发放《我爱劳动记录表》,用表格形式记录掌握、学会一项劳动技能所花费的天数,每天学习家务劳动所花费的时间,用数学乘法口诀区计算。鼓励中高年级学生争当校园劳动小达人。用数学学过的面积知识计算出班级菜园的面积、菜园丰收的萝卜颗数、搬完萝卜所需要时间。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做擦窗户、洗碗筷、给爸爸开一瓶他喜欢的饮料等家庭劳动,课堂上讲到平移时,适时提醒学生“想一想你在家擦窗户的动作属不属于平移”,学生们立马豁然开朗。“老师,我在家给爸爸转开可乐瓶盖也是旋转运动呢”,这些常见的劳动蕴藏着丰富数学知识。在这些数学生活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内心快乐、家庭温馨,还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勤劳动素养。

(三)传承“善劳动”—教师与家长联合进行劳动教育

要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形成三级联动,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劳动教育不能仅依靠于教师、学校来开展实施,更应该联合家长共同携手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劳动认同。家长作为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的生活导师,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劳动品质和习惯的养成。让崇尚劳动的风尚成为营造家庭美好生活的奠基石。“勤俭持家”“习劳习苦”等都是勤劳家风最直接的表达。在家教中重视劳动传家,提倡劳动家风,而且还身体力行参加劳动,通过亲身劳动,在传承、培育家风的同时,为子弟家人树立良好劳动榜样。使良好家风家教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传承和弘扬了“劳动最美”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教育践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大放光彩。学校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数学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作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一线教师应积极把劳动教育有效渗透到学科教育中,要围绕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融入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生动的数学活动,努力培育学生对劳动的浓烈兴趣,在数学教育的熏陶下发展对劳动的热爱,改变过去的思维观念,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感受劳动的魅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发展成德智体美劳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78 - 80.

[2]张耀宗.如何实施小学劳动教育[J].甘肃教育,2018(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