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思源实验学校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育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新形式的教育教学观念渗透其中。纵观多数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作为课堂中接受者的一方,有权利将所要接受的知识运用一种独特的方式灵活性的来接受,甚至可以说是“反客为主”。在《陋室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整堂课的教学进程中几乎是以学生自由论辩式地方式来解读课文,而老师只是略微指导一下,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更多的是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与旧的老师教,学生生硬接受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由此得到的学习效果也提高了很多。如:在讨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句中的“馨”字,就有学生主动提出,在古代“馨”是指品德高尚,而现今指香气;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丝竹”在过去代指乐器声,今指丝绸、竹子:“形”过去指形体、容貌,今指形状。在讨论这两句中的古今异义字时,学生可能是在课前预习后通过分析前、后文的意思,结合全文而归纳总结得到的。但是在新课改实行以前,类似的任务基本都是老师在完成,而学生只是在老师具体指出后而做笔记,之后再去生硬的记忆,几乎忽略了字义,仅限于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学生惰性思维的形成。对于“提倡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重大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陋室铭》的教学中另外一个亮点是学生自己创作的“教室铭”“拔河铭”等。这是学生在了解了原文的结构形式后,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将学习、生活中的内容嵌入到这样一个既定的文体框架中来加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值得肯定的是:一、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二、每一次的展示都是几个同学一起上台展示,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在学生创作的“教室铭”“拔河铭”中包含深刻的含义:前者强调要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后者表明要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其实任何方式的教学本质是: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在这种新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教学内容,而且真正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及这种文体的组织形式并加以运用从而产生新的创作。对于学生来讲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提升。不仅提升了他们在课堂中的地位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的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需要在课堂中得以启发,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应适时而变。在《月迹》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老师首先声情并茂范读,学生静静坐在座位上听。或许那时有的学生也在小声的跟着老师一起读,有的在脑海中建构着画面,也许有的学生心中产生了许多的疑惑,甚至也有学生早已心不在焉了,那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听课效率就大相径庭。之后在老师提出的很多问题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细节:在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都会再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这样的一个细节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老师在强调答案,以加深学生的记忆;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是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而其他学生听不太清楚,为此老师再强调一遍呢?学生回答问题不仅是对知识的检测,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那么学生回答问题是胆怯、声音不洪亮又怎么能得到提升呢?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的过程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更提倡学生自主的参与这一过程。但是在《月迹》这堂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是老师在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虽然学生也参与其中了,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是效果也不是很明显。我们甚至可以说一直是老师在操纵着整堂课,老师仍然是主角,而学生是一个个小小的参与者。虽然这样的课堂看上去井然有序,但学生在课堂中的收效却不大。那么真正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也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总之,能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中受益需要兼顾老师、学生的双重作用。尽管这两者在课堂中的地位此消彼长,但是我们应该在二者寻求一个平衡点,尽量同时发挥二者的重要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更顺利更有效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