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思想史中的地理思想方法 走向高中地理教学深处——以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3

基于地理学思想史中的地理思想方法 走向高中地理教学深处——以人教版“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为例

杨陈晨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为了将地理学思想史中的地理思想方法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地理学思想史中的主要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分析了《地理选择性必修1》体现的地理思想方法,最终结合“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说明了地理思想方法与地理教学的具体结合。

关键词:地理学思想;地理选择性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地理学思想史

(一)地理学思想史中的主要内容

樊志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的地理思想主要有:人地关系思想、空间观念、地理过程思想、因果关系思想、地球观、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区域性思想、区位思想、综合性思想、因地制宜思想等;而地理方法主要有历史思维法、描述法、地图法、野外考察法、观察法、社会调査法、观测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数学方法、综合集成法、发生学方法、专题讨论法、地理实验法、区划法、分类法、案例法、模型法、3S技术等。[1]

(二)高中地理教材、教学方法与地理学思想方法

地理思想方法正是学生忘掉地理知识时所剩下的东西,这是地理学科教学比起地理知识本身更有价值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参杂的地理思想是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可以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地理思想观念,以及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地理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1]


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的地理思想方法

该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课标要求在地理思想方面体现了空间观念、地理过程思想、因果关系思想、地球观、综合性思想等;在地理方法方面体现了描述法、地图法、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案例法、模型法、3S技术等。此章主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庞大的宇宙观,以及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该教材其次通过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构造地貌的形成、河流地貌的法发育来了解地表形态的塑造,再通过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来了解大气的运动,最后通过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洋流以及海—气相互作用来介绍水的运动。在地理思想上体现了空间观念、地理过程思想、因果关系思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地球观;在地理方法上体现了描述法、图表法、比较法、演绎法、归纳法、观测法、综合分析法、案例法、讨论法以及模型法。这三章主要通过地表物质的运动以及地貌来初步感受自然地理的魅力,加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分析与思考的技能。

该教材最后介绍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在地理思想上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因果关系思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思想;在地理方法上体现了图表法、描述法、演绎法、综合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法。

该教材主要内容有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最终在生活中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转化成实际行动。


三、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的教学实践

笔者结合人教版选修教材《地理选择性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节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实施。

(一)基于课标,分析教材

教材、课标中的地理知识与方法是显性的,而地理思想与方法是隐性的,所以教师应该归纳和揭示蕴含在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地理思想方法,从而在教学中渗透地理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更深层次掌握地理知识与地理思想方法。

1.课标分析

课标首先要求学生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其次要求学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材分析

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笔者认为由三条线索构成。显性的知识线索——“河谷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背后对应的隐性的思想线索——“地理过程思想、地理综合性思想;空间尺度思想、因果关系思想、因地制宜思想;人地协调思想”;以及依然为隐性的方法线索——“观察法、比较法、描述法、综合分析法、地图法、模型法、案例法、讨论法”。

(二)了解学情,选取方法

本节内容面对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地理必修1》中学习过“常见的地貌类型”以及“土壤”部分的内容,对于地理的学科思维、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能力,在前两节学习过“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构造地貌的形成”,为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较为薄弱,不能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认识地貌的演变。在此之前,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地协调思想,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这一思想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有所体现,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入培养。

因此,教师在设计时要按照知识逻辑由浅入深、以地理各种地理思想为线索,有意识的结合各种地理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三)明确目标,设计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

从河流的上游、中游及下游认识河流对地貌的塑造;采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认识河流的上、中、下游;根据“河流地貌对聚落选址的影响”来解释、分析区域开发利用的要素。

2)空间思维

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几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掌握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及形成过程,通过对河流上中下游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并尝试绘制剖面图。观察河流地貌模型,寻找冲积平原的分布位置及分析地貌特点,从而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从空间和时间的综合角度分析河流地貌的发生、发生和演化。通过问题探究,总结归纳河流地貌对人类的影响,从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的自然要素对人文要素特征形成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

观察地理实验,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感受河流上游流水侵蚀、理解山前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以及流水搬运的分选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从“河流上游流水侵蚀”及“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实验中体验和反思,养成实事求是的科研思维,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

4)人地协调观

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和政策,合理运用自然规律,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河谷演变的三个过程、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聚落分布的区位因素。

2)教学难点

在河流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及其形成的地貌。

(四)课堂实施,落实地理思想方法

1.情景导入,引起思考

626209a606b59_html_a099b2d69ab99012.pngShape1

朝天门

料一:朝天门附近地图

资料二:重庆朝天门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渝中半岛的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在古时朝天门主要起防御和震慑作用,自南宋起就有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所以有了朝天门这个名字。如今重庆是素称“黄金水道”的长江的重要港口之一,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市。在这里,每天运送数千客人游览壮观的长江三峡,吞吐着万吨货物。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地理基础及逻辑思维发展规律重组教材,运用案例法、讨论法和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思想。以学生生活中的案例作为导入素材能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全新的视野了解自己的家乡,积累关于家乡的常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新课讲解,掌握知识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古时候为什么人们选择在朝天门附近生产生活?

从古到今朝天门有哪些作用?

朝天门如今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与补充。

生产生活的需求

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水运通道(便于对外联系和货物运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提供农副产品)

安全需求

避开洪水、崩塌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军事防御

2)河谷的演变

626209a606b59_html_b22192bfee931927.jpg
Shape2Shape3

嘉陵江

长江干流

渡:展示朝天门前嘉陵江汇入长江干流的图片

提问:嘉陵江汇入长江干流,为什么会出现泾渭分明的“鸳鸯锅现象呢?

教师:我们一起学习“河谷的演变”和“冲积平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

并组织学生完成实验一:

(1)6人一小组,进行模拟试验。课前每组需准备的材料:长方形水槽、 沙子、小红旗、水杯、水、一定硬度的空纸盒。

(2)在老师的指引下,先对材料进行摆放。将水槽中放入 6-8 厘米厚的沙子,并将水槽的一端拿空纸盒垫起,使水槽底端与桌面呈大约45度角,在水槽较高一端插上准备好的小红旗。

(3)拿起有水的水杯,从小旗的前方高度较小旗低的地方,缓缓的倒水,观察平坦的沙子在水流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哪些变化。

任务要求:将水流经过的地方作为河床,将水流的最上端作为河流的源头,观察在流水冲刷作用下:“河源”有什么变化?小旗会怎么变化?河道是什么形状?

学生:根据课本33页总结河流上游河谷的形状与特点。

教师:解释朝天门长江干流一侧河水浑浊的原因:位于长江上游,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携带大量泥沙;因为实验条件限制,水流形成笔直的河道,但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河流是弯曲的,为什么?

按顺序展示上游、中游及下游的河流剖面模型、弯曲河道变化的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动图,查看河道的变化,河道会出现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现象,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因为落差变小,下蚀减弱,侧蚀加强的结果。

学生: 根据课本内容完成下表。

地点

河谷形状

特点

上游

V

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向下和向源头侵蚀,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中游

U

落差减小、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两岸侵蚀作用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弯曲, 河谷拓宽

下游

浅槽型

继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更为弯曲

设计意图: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简单的实验,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以及流水侵蚀的三种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地理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等。向学生展示河流上中下游河道剖面模型后再展示弯曲河道变化的动态图,化抽象为形象,比单一的文字更生动,加深学生印象。

让学生思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问题,通过模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进一步通过比较法、观察法、描述法、综合分析法、模型法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过程思想、地理综合性思想。

3)冲积平原的形成

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实验二:

(1)6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课前每小组需准备的材料:纸盒、书本、小米/大米、小绿豆。

(2)将书本打开,斜放一定的倾角,小米、大米、小绿豆的混合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将书本看作河道,将小米、大米、小绿豆看作河流中大、不同的泥沙。

(3)观察:形成堆积物呈现什么形状?大小不同的“泥沙”是按照什么规律来堆积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从扇顶到边缘,粒径由粗到细分布。所以嘉陵江水在朝天门处清澈的原因是:到达出山口进入平原河道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物沉积。展示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平原的图片。

教师:在河流中游由于凹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洪水季节河漫滩继续接受堆积。慢慢连成一片,形成河漫滩平原;在河流的下游由于入海处坡度平缓,流速减慢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平原。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

形成原因

山前冲积平原

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到达出山口进入平原河道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物在山前沉积。

河漫滩平原

由多个河漫滩组成,凹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洪水季节河漫滩继续接受堆积。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处坡度平缓,流速减慢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

3.总结归纳,课后作业

1)总结归纳总体思路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Shape4
(2)河谷的演变与冲积平原的形成

2)课后作业

(1)播放《航拍中国》中陕西汉江的一段视频,在视频中找出相关的河流地貌,并说明形成该河流地貌的流水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绘制河流发育各时期简图,并注明相应的河流地貌名称及外力作用。

4.板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分布地:中下游河流两岸

条件: 生产生活方面、安全方面

二、河谷的演变

阶段

地点

特点

地形

初期

上游

V型

山前冲积平原

中期

中游

U型

河漫滩平原

后期

下游

凹槽型

三角洲平原

(五)教学反思

1.全程体现地理思想史中的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进行教材重组,先进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部分的教学,再进行“河谷的演变”以及 “冲积平原的形成”部分的教学,有利于渗透地理思想,贯穿地理方法,培养学生地理思想,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不仅根据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来进行导入,还设计了两个地理实验、向学生展示了地理模型,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直观的观察了河谷的三种类型。用观察法、模型法以及案例法培养了学生地理综合性思想、因果关系思想、因地制宜思想。

2.对于学生的启发不足

课堂中很大部分还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贯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许多地方对学生的诱导启发不足。对于这些问题我将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与请教老师、同事,寻找最优解。



参考文献

[1]樊志姜.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走向地理教学深处——以人教版“海岸”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