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3

浅议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陈小燕

(南昌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要: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来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容错能力,要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还要设计能发散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1. 引言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内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很多研究都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也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拟借鉴对国内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相关研究,探寻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措施,以期能对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1. 对外汉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在谈论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之前,我们先要明确“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对于其界定,学术界一直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在综合了各位学者的界定后,我们发现,从结果上来看,创造性思维强调产生新的想法、新的成果。联系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强调学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汉语知识或者已有的汉语能力,发挥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现语言运用中的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

2.1出于第二语言教育的需要

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 是人类智力能力的最集中的表现。[1]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柳海民(2007)指出:“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2]笔者认为,即使是第二语言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国内外的外语能力标准中即可见一斑。

625e1ac920538_html_3c8c913a5e5e9f8d.jpg

图1《美国ACTFL语言能力指导方针》(2012) 1

以目前美国主要应用的语言能力量表——ACTFL外语能力指导方针(2012)为例(参见上图1),我们可以发现,从中级到杰出,该量表都或多或少对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中级”要求学习者“可以用语言创建对话”,“优秀”要求学习者“可以就自己支持的观点和假设展开论证”,“创建对话”和“论证”都要求学习者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语言,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课堂上所学的语言项目。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第二语言教育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

2.2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一方面,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汉语非母语者的,其中包括很多西方学生,而西方学生特别注重老师对他的激发作用。笔者曾教过一个美国儿童汉语,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学生在做诸如看图说话、连线等有固定答案的练习时,速度都很快,而且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不高,反而喜欢跟老师讨论、喜欢做猜词游戏等。可见,一堂成功的汉语课,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还要能对学生有所启迪。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真实的交际场景是千变万化的,课堂上所学习的语言知识远远不够。所以,从教学效果来说,学生如果能运用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其语言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1. 对外汉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量研究表明,创造力不是少数天才具有的特殊能力,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潜能,通过特定的训练,这种潜能是可以得到开发的。[3]所以,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可以被激发的。

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来看,我们日趋多元的教学法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到21世纪后,对外汉语教育蓬勃发展,教学法多种并举,依据课型和学习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法越分越细,呈现出多样性。丁安琪(2010)指出:“多元化会是将来教学法发展的趋势。”[4]相较于单一、片面化的教学法,多元化的方法无疑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角度,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灵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相关教学建议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它是一个长期而又渐进的过程。本文拟从教师观念、教学环境与具体的教学活动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4.1教师应具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1. 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一方面,我们要避免“唯成绩论”,汉语课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技能课,并不需要学生“死背”语言点,而是需要学生发挥创造力,把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需求,引导学生对其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另一方面,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5]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

  2. 提高容错能力,允许学生“天马行空”地思考。在课堂上不出错的学生不一定就能学好语言,反而那些勇于创造、敢于开口、敢于“出错”的学生更容易学好语言,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容错度,鼓励学生大胆输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标新立异”,[5]也就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避免学生形成“定势思维”,维护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外国学生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对待学生“不同寻常”的想法,我们应该予以尊重。

4.2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应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不仅包括提供一种积极的物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营造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即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当个体的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获得满足时,个体就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已的思想,自主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表现出极高的创造性水平。”[6]为此,我们应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塑造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集智取长、在思维的碰撞中相互启迪。

4.3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的相关意识和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都只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皿,学生思维的激发要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联系生活,利用周边环境扩展课堂

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定来源于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去发现新问题。在汉语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运用汉语。笔者曾经观摩过一堂线上中华文化课,在破冰环节,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家里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物品,有学生拿出了生抽、醋等中餐调料。可见学生的创意是无限的,我们要通过周边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意,不管是举例子还是练习设计,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教“存现句”时,可以利用教室中真实存在的物品举例。

(2)营造情景,让学生融入到情景中去发现问题

真实的交际场景是千变万化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语言知识后,还要结合具体的场景,创造性地运用。而我们的很多课堂互动,如看图说句子等,都是教师为了扩展教学和完成教学进度而设置的“圈套”,离真正的第二语言交际情景距离很远,这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营造情景时,应该做到真实,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到情景中去,让他们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7]比如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医院、警察局等背景的课文,给学生提供道具让他们扮演医生和病人、警察和路人等角色开展对话练习。教师应注意尽量少限制交流的内容,在一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即可。到了中高级,则可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情景剧,或者给出一些限定的生词,让学生用这些生词创作出一个情景短剧来表演。

(3)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因此,它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而这种新颖、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作为创造性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自然也就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各种发明创造的源泉。而联想则是创新活动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么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要么成为人们科学创造的直接动力。[5]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运用其联想、想象能力,如在听力课中可以给学生听不完整的材料,让学生自行想象、猜测故事的发展,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考察学生听解课文的能力。在写作课中,可以设计头脑风暴活动,给出某个话题,让全班学生一起联想相关词汇,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写作方向。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让写作任务变得更简单了。

(4)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质疑能力,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也都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去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是通过辩论和互改作文等形式,鼓励学生发现他人问题、取长补短。

总的来说,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营造一个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多设计一些能发散思维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课下多布置交际性任务。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01):5-8.

  2. 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07(08):10-14+57.

  3. 刘电芝编.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刘骏,丁安琪,刘乐宁,席格伦,赵金铭,王迪. 国际汉语教学法的探索与发展——“国际汉语教学法的新理念”论坛纪实[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通讯2010年第4期(总第8期).[出版者不详],2010:27-29.

  5. 张丽华,沈德立.论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有利条件[J].教育科学,2006(01):88-91.

  6. 张庆林,曹贵康主编.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 章剑和.现代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1999(04):17-20.

  8. 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05):86-89.

  9. 王·阿廖娜.中俄中学第二语言教学中关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作者简介:陈小燕(1997年—)女,汉族,南昌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硕士。

1 张蔚磊.美国ACTFL外语能力指导方针研究及启示[J].外国语文研究(辑刊),2021(00):109-12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