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笔者曾向一个从内地去香港上高中的学生详细打听了他所在的学校及课程。有几点印象深刻。一是班额,他们最大的班级有25人,通常都是十几个同学一个班。二是课程设置,他们的必修课是国语、数学和英文,属于高考科目。其它课程都是选修,如,生、理、化、史、地等。选修课除了这几门以外,还有许多课程供学生选修。每人只能选两门,该生选修了历史和经济学。他们的选修课并不意味着是副科,不重要,相反,挺重要,它们与自己将来报考大学的专业有直接联系,实际上是大学专业课的预备。三是考试,以国语考试为例,一次考试要考许多天,听说读写都要考。国语听力考试时,老师会播放一段音频,然后要求学生回答他提出的问题,以此评分。国语口语考试时老师把学生分成6人小组,设置一个话题让他们自由讨论,老师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并据此打分。国语读写方面的考试与内地的阅读理解和作文考试类似。四是学校作息时间,他们的学校不容许学生住校,也不安排晚修,下午三点左右就放学了,整个下午和晚上的时间是学生自己支配的。他们要利用这些时间从事大量的社区项目、志愿者活动或其它社会活动,并撰写各类报告文书,这些经历和成果都是大学录取时需要提供的。五是学生组织,他们除了学生会外,还有学会组织,高中三个年级的①班组成A学会,三个年级的②班组成B学会,三个年级的③班组成C学会,以此类推,每个学会都有三个年级中的一个班。
人们对这些细节不在意,以为这种差异就像两个地方的气候不同一样,是自然形成的,不必深究,其实,教育心理学者一眼便可看出,香港学校的以上细节对应着一个个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教育心理学对班级规模的研究由来已久,基本结论是班级人数在25人以内最恰当,最有效率,超过25人的班级,教学效果会下降。中小学校的规模也不宜过大。可见,香港学校的班级规模也是依据这个结论设定的。大陆的学校班级规模为何那么大?客观的原因当然是学生人数总量大,校舍和教师总量小,但主观的原因是观念陈旧。香港学校的必修课准确简洁地反映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而选修课反映了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心理差异,并且兼顾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深刻的心理学依据。香港学校考试形式多元化,是对学生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比内地一张试卷定终身更符合人生实际。特别是小组讨论式的考试形式其实就是团体心理技术的应用。香港学校不容许学生住校,也不安排晚修,正是提示学生还有无字之书要读,还有社会性学习这个大课堂。平行组成的多个学会,是与香港社会同构的制度安排,公平公正,是中小学生体验竞争与合作的第二课堂。
经过改革开放,内地已建立了强大的市场经济制度,但教育制度滞后了,学校组织和企业组织的结构是脱节的、错位的。比如学分制,大陆的学分制犹如中餐,香港的学分制犹如自助餐。自助餐式的学分制,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选课是开学前两周的最大事项。学生们仔细阅读课程介绍,辨别、试听、比较、计算学分,就像在超市选购商品一样。最终每个学生的课表都不一样,正如西餐厅里的食客,每个人的盘子里都盛着不同的食物组合。他们上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课表跑教室,没有行政班,也没有班长和各委员。中餐式的学分制是假学分制,学生没有选课的自由,一旦被录取到某专业,开设的课程就已经搭配好了,哪些是专业课,多少学分;哪些是专业基础课,多少学分;哪些是公共基础课,多少学分,一应俱全,天衣无缝,就像一桌饭菜事先都被配好了一样,你只有吃的份,没有取舍的自由。上课也是一个行政班50个固定的学生,端坐在教室里,门外贴着统一的课表,等待老师一个接一个登台表演,就像中餐厅里的客人围着大桌子,等待饭菜依序端上来,喜欢不喜欢吃,合不合胃口,你都得陪着大家。内地学校也有选修课,但问题是,必修课的学分已经差不多够了,没有必要选修了。
家长为什么不放心孩子自己“点菜”?是怕他们营养素兼顾不周,色香味搭配不均,反正要处心积虑地为他们列好菜单,调好味道,把握好火候,端上桌来,恨不得喂到嘴里才放心;学校为什么不放心学生自己选课?是怕他们自己拿捏不准,考虑不周,学得不全,所以,组织专家学者设置好专业,配置好课程,计算好学分,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政府为什么不放心学校自主办学?是怕他们错选了校长,错聘了教师,管理不善,教学不精,所以,亲自搭建班子,配备师资,编好教材,拟好试卷,事无巨细。这样上上下下控制,上上下下依赖,上上下下忙乎,上上下下懒惰。千篇一律的课表,千篇一律的专业,千篇一律的学校。丧失的是独立,泯灭的是个性,制造的是痛苦。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不按照心理学原理出牌,而单纯依据市场竞争。什么职业收入高就学习什么专业,什么行业油水多就涌入哪个行业,不考虑学生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虽然表面上最终什么工作都有人做了,但每个人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都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并不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我们的学校许多制度是为控制的方便设计的,家长、教师和学校举办者都是依据自身的经验从事教育和管理,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讨论一下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结果是人人似乎真理在握,可以批评教育,但永远不能达成社会共识。教育成了“不改又不行,愈改愈纠结”的一团乱麻。可以这样说,困扰我国教育的所有难题都像假学分制一样是中国式的伪命题,教育不公、高考改革、结构性就业难题等莫不如此。正如中国经济的腾飞源于工业化一样,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教育心理学化,要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事业建立在心理科学之上。
学校是心理学的实验场。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于1800年提出,曾在西方教育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赫尔巴特最终完成了对教育心理学化的系统论证,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我国对心理学的引入、研究和应用较晚,心理科学的普及率低,政府、社会、学校、家长都没有把教育建立在心理科学之上的理念,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伟大意义。我们殷切期待中国教育走出功利主义的迷雾,踏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