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摘 要:地方高校在校学生是未来地方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影响着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经长期教育教学观察,G省Z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在校生存在研究意识欠缺、研究功底薄弱、行动能力不足、撰写水平低下等问题。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研究认识不到位、功利思想在作怪、研究氛围不浓厚、课程教学不务实及文化功底太薄弱。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提升自主研究意识、淡化求学功利思想、营造良好研究氛围、优化研究课程教学、夯实学生文化功底等途径,全方位提升在校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科学生;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以教育研究推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已成为广大中小学幼儿教师的共识。可以说,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赋予教师群体的责任,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1]作为职前教育的重要阶段,本科在读时期学生的研究能力决定着在职阶段能否更好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决定着职后的教育生涯能否更加精彩,也决定着未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否有更好的质量和前景。因此,基于G省Z学院学前专业本科在校生的教学观察,研究地方高校本科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G省Z学院学前专业本科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现状
研究团队成员在G省Z学院从教多年,长期担任该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工作以及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与观察,研究者发现,即使修完了“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学生在教育研究意识、研究功底、研究的行动能力以及研究成果撰写水平等方面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1.研究意识欠缺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后,通过对学生多方面的了解发现,学生严重缺乏教育研究的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实习实践中遇到很多实际问题,只能单纯地将其视为麻烦或困难,不能主动对其进行研究,从而上升到理论高度;二是在进行大学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选题时,无从下手,找不到感兴趣或适合研究的问题,只能盲目依赖指导老师的帮助,被动地开展浅层次的研究;三是面对社会上的诸多教育现象,不能主动思考,难以提炼问题,无法借助表象深入研究教育事件的本质。
2.研究功底薄弱
通过对学生“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任务完成过程和完成质量的检阅,对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的认真观察,发现90%以上学生的研究功底仍然薄弱。一方面,他们对教育研究的意义和任务认识不清,对教育研究的特点、方法和过程把握不准;另一方面,他们不会进行教育研究设计,不能将各种研究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实践,也没有掌握教育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尽管课堂上一片融洽与活跃,但课后面对实际问题,学生依旧无能为力。
3.行动能力不足
此处的行动能力,特指学生进行教育研究时展现出来的研究准备能力和研究实施能力。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在研究准备方面,一是普遍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的准备,二是即使偶有准备,也不全面、不充分、不合理、不务实,主次不分,流于形式。在研究实施方面,一是实施研究时无从下手,缺乏行动的方向;二是不会自制或借助研究工具,缺少数据收集、整理与统计的有力武器;三是不会调动资源,缺乏推动研究的助力;四是自身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研究行动的基本保障。
4.撰写水平低下
研究成果撰写水平低下,是G省Z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通病,也是多数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深感头疼的问题。教学观察发现,学生的成果撰写在文本结构、表述逻辑、表达水平等方面存在问题。文本结构问题体现为研究成果的文本框架结构不严谨,或是一盘散沙,或是主次颠倒,缺乏基本的学术严谨性;表述逻辑方面,存在论述混乱、论证无力、论据不确凿等问题;成果表达方面,存在用语不准确、表达不流畅、语法语病、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误用多等问题。据了解,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次数多则十余次,少则七次,平均在八次,很少有学生能在三次以内过关。
二、G省Z学院学前专业本科学生教育研究能力薄弱原因分析
研究团队成员结合多年来“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实况及学生的现实表现,对学生教育研究能力薄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到了以下五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1.研究认识不到位
尽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断强调教育研究对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通过课后的交流发现,学生心里始终认为教育研究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是教育家或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们的本行,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可望而不可即。而他们作为未来的一名普通教师,所做的工作不外乎传道、授业和解惑。于是,学生就对教育研究本身有了畏惧之心,从而失去了研究的勇气和兴趣,进而对教育研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也就流于敷衍,其结果也就与课程开设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对教育研究认识的肤浅与偏颇,最终导致学生怯于研究,懒于研究,疏于研究,从而研究能力得不到提升。
2.功利思想在作怪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心态。8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的教育就是职前的训练,凡是无助于毕业后入职考试的课程,只要能够顺利通过期末考核就行。而大学的课程又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由于没有考试把关,学生往往不重视考查课的学习。同时,学生为了考试课程顺利过关,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其中。偶有部分学生追求所有课程的高分数,目的也只是为了评优评先,并非真正的醉心于其中。“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一门考查课,在学生“重考试轻考查”的功利思想作用下,被彻底边缘化了。学生因功利思想,不去认真践行教育研究,这是导致其研究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3.研究氛围不浓厚
学校内部的研究氛围,也是影响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重要因素。G省Z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研究能力弱,就跟学校研究氛围不浓有关。经多年的观察发现,学校整体研究状况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研究氛围不浓,主要体现为教师对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不够积极,教师的教育研究缺乏实践、流于形式,教师的存在为评职称而被动研究的功利性,教师的研究成果较少、结题质量低、成效不显著;二是学校缺乏足够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除了“年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再无别的平台和机会;三是教师的研究与学生的科研训练没有融合为一体,教师只顾做自己的研究,教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指导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双方无法有机地融入到对方的研究与训练之中,无法有效促进彼此的发展和成长。
4.课程教学不务实
“教育研究方法”作为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提升研究能力的课程,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薄弱负有重要责任。据观察,一方面,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往往没有掌握学生的功底和真实的学习心理,课程教学中没有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研究技能的掌握情况,课程结束后也没有总结教学成效;另一方面,授课教师由于担心教学事故或教学差错的发生,过度关注教学流程的完成,忽视了教学的主要目的;第三,授课教师没有与时俱地进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陈旧,难以取得实效;第四,授课教师不善于利用资源,助力教学。总之,课程教学不务实,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固,疏于研究实践,从而研究能力得不到提升。
5.文化功底太薄弱
文化功底薄弱是导致学生教育研究能力不强的一个客观因素。相比省级重点大学以上高校而言,地方院校的生源质量显然偏低不少。从每年高考录取分数观之,Z学院学生平均分要低于省级重点大学学生平均20分以上。虽然高考分数不是衡量人才的最主要标准,但它从很大程度上能说明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质量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距。在这个差距所蕴含的的本质,就是地方院校学生的文化功底比较薄弱。文化功底薄弱,所以悟性不足,从而眼界打不开,进而能力提升缓慢。
三、提升在读本科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策略
地方高校承载着培养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使命,地方高校师范类学生的素质决定着地方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在读本科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刻不容缓。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现这个目标。
1.提升自主研究意识
认识的模糊和意识的被动,容易造成知识获得和技能习得的浅显和不稳定。在提升学生教育研究能力方面,首当其冲的是提升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一是要强调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让学生明白,未来的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或者是新时代的教育研究者,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师;二是厘清教育研究对教育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开展研究既是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又是为自身成长奠定基础;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教育研究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不是专家们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研究的也不尽然全都是高大上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哪怕是很小的问题,都可以开展研究,都能出研究成果。如此则可让学生勇于研究,勤于研究,熟于研究。
2.淡化求学功利思想
功利思想既影响学生品行的塑造,又危害学生学习的成效。要提升学生教育研究能力,必须淡化其学习的功利思想。第一,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大学培养人才的宗旨。这有助于他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广泛涉猎,全面发展,从而避免过于自由散漫和知识营养不良。第二,让学生认真了解大学的课程结构。这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开设的各种性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从学科的高度把握和分配所需投入的时间和功夫,进而不至于对课程的学习厚此薄彼,甚至敷衍。第三,让学生从深层次认识就业形势。这有助于学生明白,分数和荣誉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利益,但用人单位真正看重的是真才实学,个人未来发展的前景依赖于深厚的知识功底、扎实的创新能力和卓越的操作技能。如此,则学生便会认真对待教育研究类课程的学习,从而能热衷思考,积极开展研究训练,进而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3.营造良好研究氛围
良好的研究氛围是引导学生学习研究、热衷研究从而提升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鼓励教师摆正教育研究的态度,净化教育研究的目的,积极申报和开展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多出研究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研究路上的引路人。其二,从学生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的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搭建丰富的科研训练平台,让学生有更多训练机会和选择。其三,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教育研究,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熟悉并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一是认真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训练课题,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来,参与调研、实验、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撰写研究成果、开题与结题等活动。
[2]此外,可以针对学生科研和教师指导,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和教师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得到认同、理解、支持和尊重,[3]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研究的自觉性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这样良好的研究氛围就能营造起来,既提升了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指导的水平,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4.优化研究课程教学
相关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作为学生教育研究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操练学生研究方法以进而提升学生研究能力的责任。在这当中,任课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提升学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务必从教师出发,优化其课程的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从内心接纳教育研究。解决了心理关,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另一方面,教师要抓住主要矛盾,紧紧围绕学生教育研究意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大刀阔虎地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整个教育研究的过程,才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此外,教师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借助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助力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学习强国以及其他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库提供了浩如烟海的论文与著作资源,众多教育研究类APP和公众号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研究案例。充分利用上述资源,可以很好地助力教育研究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从而让教学取得实效,迅速提升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5.夯实学生文化功底
文化功底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悟性、思维、眼界和表达,夯实学生文化功底,可以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悟性的提升,可以厘清研究的思路,还可以提高学生研究成果撰写的能力。而文化功底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善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可塑性越来越差,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学阶段,可以说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最佳时机,也是最后的机会。因此,夯实学生文化功底,刻不容缓。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加强阅读来提升文化水平。学生虽然即将成年,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阅读的方向和内容,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都需要良师的引导。既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又要有的放矢,精读经典。另一方面,通过督促学生写作来提升撰写能力。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结构和写作模式;其次,要督促学生不断尝试各种文体的撰写;第三,要经常为学生推荐名家作品以供参考和模仿。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型学术交流活动来提升总结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交流的内容可以涵盖阅读的心得体会或发现、撰写的成果和撰写技能技巧。如此,则学生文化功底能筑牢,进而教育研究能力能提升。
参考文献:
[1] 陶保平.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
[2][3] 徐云凤.培养高师学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9(8):142-143.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新时代贵州社会力量兴办学前教育现状与策略研究”(2020ZC030);遵义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学前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研究”(202113)。
作者简介:胡云聪(1978—),男,贵州普安人,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