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中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3

教师培训中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对策研究

贡伟浩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00089

摘要: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重要理念,在学科教学工作中应当把教书和育人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发挥自身在教育当中的引导、示范、榜样作用,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加大课程思政的开发力度,提高教学水平,实现育人目标。本文通过探讨教师培训中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有效对策,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培训;学科;育人能力

引言:教师培训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指明教育工作的方向,提升教育工作者教学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师培训当中,不但要重视对教师队伍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教师队伍师风师德、思政觉悟、职业素养的培育。教师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是学生学习之路上的引路人,只有教师恪守良好的职业规范,在岗位工作中引导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才能以教育人,以教育影响人、感化人、塑造人,也才能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中的育人目标。

1.当前教师队伍在学科育人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对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认知不清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课程改革的大力开展,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在学科教育工作中缺乏创新性和学习能力,将会逐步被时代的大潮所淘汰。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国家大力倡导全面育人的理念,要求教学工作应当结合德育教育,体现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重新定位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强化对学科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认识、新行动[1]

很多教师在学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着重成绩、重学业而轻德育、轻素质的问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但是在育人方面却非常缺失;还有的教师仍旧以成绩给学生贴标签,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机会,但是对一些学习成绩相对并不突出的学生,却冠以“差生”的标签在课堂上动辄进行批评比较,这种旧的教育观念造成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观性较强,教师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动力不足,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创新思维,忽视对学生德行素养的引导和培育,导致学科育人功能难以体现。

1.2对学科教育的育人资源开发不足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个学科的教材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在德育教育与课程思政方面,在教材当中增加了相应的占比。学科的育人功能需要通过将学科教学与育人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体现育人的元素,注重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倡导人文精神、强化对学生思想、行为、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培育[2]。由此可见,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是渗透在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当中的,只有真正将日常的教学工作与育人理念相融合,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学科育人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缺乏对学科教育育人资源的开发意识和能力,只是机械性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备课和授课,很多本身非常有价值的育人资源被忽视,或是在德育和思政教育上有如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这种情况既浪费了教材当中宝贵的教学资源;也难以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

1.3对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运用不善

教书育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切实的融入到教师每一天的教学工作当中,秉持对育人清醒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借此达成育人目的。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本职工作中虽有认识却缺乏育人的能力,无法将思想与行动相匹配,导致学科育人功能难以实现,具体表现为:首先,对学科育人的主体不明确,育人的主体是学生,是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发展,顺应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感受、需求、态度关注不强,使得育人工作主体不清;其次,学科教学中手段落后、内容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教学手段简单粗放,课堂氛围沉闷压抑,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最后,没有形成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缺乏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课堂与生活中的互动不足,管理手段强硬,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缺乏信任,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很难困难。

2.教师培训中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对策

2.1注重对教师队伍育人意识的培育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是学生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教育工作不光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强化对学生人格、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提升教师学科育人的能力,就要加大教师培训中育人意识的树立,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才能在学科教学行动上有所改变: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的工作出发,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将教书和育人放在教育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思想上树立对育人的重视,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加强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意识,提升学科教学上的创新性,注重育人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才能在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渗透育人思想;

其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力度。紧密跟随党和国家以及教育部门的相关知识,加强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加大思政教育在教师培训中的占比,帮助教师队伍树立端正的思想政治觉悟,深刻领会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重要价值;学习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要求,通过讲座、研讨、科研活动等践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结果,纠正错误观念,开展自我批评,才能在学科育人方面加强认识并找清方向[3]

再次,加强对教育部门各项文件和指示的学习。针对教育部门下发的各项文件和指示,应当及时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和研究,提炼这些重要文件的中心思想,保证个人思想和行动上的先进性,加快反应和处理的速度,把握教育事业发展的脉络,迅速在教学方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配合,才能确保育人功能的贯彻落实。

2.2提高教师的学科育人资源开发能力

要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行为素养的培育进行有机的融合,渗透育人思想,让德育、思政、素养教育贯穿到学生每日的教学当中,才能确保学科育人的有效落地,实现学科育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在教师培训当中,应当加强对教师学科育人资源开发能力的培训力度,从学科教学资源出发,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科育人资源。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教师最为重要的工具,教材当中所包含的不光只有学科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很高的人文精神和育人价值。教师需要以教材为出发点,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育人资源,将教学知识进行拓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引导正确的价值理念、树立端正的思想、纠正错误的行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知识背后更为广阔的世界,以此开拓眼界,发散思维,提升素养[4]

例如,在当前北京地区的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等内容的介绍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热爱,更无法通过英语进行传播。教师可以通过将挖掘英语教材中关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的素材,通过全面展示和深入讲解,并以教材为出发点丰富育人教学资源,就可以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英语教学的人文内涵。

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中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创新的教学形式,以教材内容为基,拓展和搜集更为丰富的知识,通过在教材基础上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带来更为多元化的学习资讯,开拓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以外的世界,在多元的文化资讯当中提升分辨能力,提高对学习资源的利用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

2.3加强教师对学科育人的实践能力

首先,理清学科育人的实践思路。教师培训中关于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实践和具体的教学行为加以落地,培训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教师理清教育思路,摸清教育方向,找对教育方法。很多教师在思想上对教书育人有所认识,但是在行动上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敢创新、不会创新成为了制约教师学科育人能力的重要原因[5]。因此,教师培训要注重对教师学科育人实践能力的培育,找到学科教学和学科育人的契合点,从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教学内容的延伸、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几个方面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找到方向,才能在此基础上落实育人行动。

其次,提升学科育人的实践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全新的教学工具、管理工具和评估工具作为保障,这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了对教学工作的有效评估。因此,教师培训应当引导教师通过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工具,提升学科育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借助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保障学科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创新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发挥学科教学的作用,实现育人理念的渗透;在教学工具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合作学习等创新的教学方法纳入课堂,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在教学评估上,要体现育人功能,除了评估学生的成绩外,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专长、实践能力、道德品质、行为素养等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考察,从而摆脱成绩主导的评估方式,体现教育的差异化与个性化[6]

最后,加强教师的个人素养。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个人的岗位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在学科教研工作上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以良好的个人形象、职业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作风为学生做好榜样;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构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关爱学生的生活,加强情感联系,增进师生感情;加强对教师队伍师风师德的考核,除关注教师的教研能力外,还应当在教师考评中加入态度、素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评,鼓励与激发教师在岗位上大胆创新,实现个人学科育人能力的突破。

结论: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教师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能够引导正向的价值观念,广泛开展德育教育,体现学科课程思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培训应当关注教师队伍学科育人能力的提升,通过思想、观念、行为上的创新与改变,提升学科育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建超.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审视[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6):121-128.

  2. 程明喜,马云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新时期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的新定位[J].现代教育管理,2018(8):74-78.

  3. 黄晓娜.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经验与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64-169

  4. 姚小东.高校校园文化和教师队伍关系的辩证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24-25.

  5. 李素君,魏丽丽,吴连印.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82-84.

  6. 李璐.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综合评价体系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 : 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