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2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张旭敏

山西省稷山县清河初中

摘要:文本细读作为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体悟,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文章讨论了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文本细读可以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通过文本细读不仅能对其考试有益,更能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所以在中学生文本细读的教学中老师更要以严谨的方法,充沛的情感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一、基于学情

文本细读法是一种有法有度、有章可循的阅读方法,教师应从学情出发,立足教学实际,掌握好运用文本细读法的“度”,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以自己的“读”来代替学生的“读”,掌握学情,立足教学,既是遵循教学规律的体现,也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尊重文本,再现文本的审美价值。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具备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索的能力,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思考,鼓励其去探索每一个未知,每一个文本都有自己的领悟,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在《乡愁》一文的解读中,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乡愁”这一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的永恒主题,与其他名篇进行比照分析,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黑塞的“一片孤梦,飘过蓝天”,然后在细细品读余光中《乡愁》的独到之处,从时间上带入,从空间上感受,重点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进行解析,理解“我”与“母亲”的深层联系,从作者信手拈来的词汇运用中去感受其匠心独运,跨越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巧妙切入

真正要分析作品,还是得从分析关键字入手。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课文一开始安排孔乙己就是在众人的“笑”中入场,在文章最后又是以“笑”结束,“笑”这个字贯穿全篇,细读“笑”可以品味出这种笑是众人冷漠麻木的笑,作者更是用众人的笑来突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而这不仅是孔乙己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其次,文中的一些标点寓意深刻却经常被忽略。例如,《故乡》里“我”重新看到闰土时,“啊!闰土哥,———你来了?……”这处标点很有特点,仔细品味诵读之后,我们能读出对重新见到久别的儿时伙伴的兴奋激动,也有对儿时伙伴变化之大的疑惑,更有想说的话很多却无从说起的迟疑等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从而能更加形象地感受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再次,要关注细读空白处。空白顾名思义就是作品省略了的地方。文学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它往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正为读者参与文本创设了弹性空间。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一一”叙说了些什么呢?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呢?因为渔人叙说的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这就引导读者了解当时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战乱频繁,赋税沉重,民不聊生,这正与桃花源中的人们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桃源中人“叹惋”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文学作品中的“留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

三、体味文本

教师个人在精心解读文本后,设计教学预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审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情况,然后根据课上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控,回过头来,再一次研读文本,一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中,第二段中“假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入描写阳光普照下的山景――小山摇篮图,这是全城鸟瞰图。“晒”“睡”“唤醒”用拟人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然后将“一圈小山”比喻成“小摇篮”,写出山的可爱、温情,突出了温暖如春的特点。那第三、四、五段又是怎样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水美景的呢?各抓住了什么特点呢?第三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描绘了一幅雪霁初晴图。按照自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了娇美秀气的山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雪后山景“妙”在何处?(1)妙在雪光、雪色:“树(矮松)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2)妙在雪态:“山的肌肤”“镶银边”写雪态,薄雪“害了羞,露出点粉色”,把粉色的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了雪的秀美动人,情态可掬。“顶、镶、穿、露”等动词准确生动。

四、多元理解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维。在常规的教学中,学生需死板的记住答案,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从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出发,文本细读的时候就需要学生自身对文章的理解。从学生的自身学习角度出发。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不要死板地分析,对文章进行多元化的剖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情感,看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正确思想,不以标准答案为束缚,认为学生答案不标准就是错的。这不利于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束缚思想只会阻碍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束缚学生思想,这就要求老师不能以个人观点对学生进行要求。要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思考,不盲目抹杀新的想法,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学习《东施效颦》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不能模仿别人,有的学生认为模仿也是一种进步,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结合文章背景来理解,学生凭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这时我们的教师就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既不束缚,又不一味不管对错的放飞,学习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有多种呈现形式,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需要作出针对性布设和发动。文本细读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有广泛应用时空,需要我们做出更深入的探究和实践,为学生带来全新阅读体验和感知。


参考文献

[1]梅亚冬.文本细读,感悟表达之美[J].安徽教育科研,2021(26):51-52.

[2]李胜红.文本解读现状分析及思考[J].课外语文,2021(28):22-24.

[3]车文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21(3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