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化模式是指以基地建设为中心,高校和地方通过合作共建,充分实现高校职能部门、高校研究生、地方党政机关、地方设岗单位四方协同联动、合作共赢。建立高校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化模式需要依托基地,协同联动,构建基地化模式的长效机制,即需加强领导统筹,实现协同联动;统一规划设计,广泛宣传动员;优化工作程序,强化工作指导;健全选拔方式,发挥导师作用;落实考核评估,及时总结推广。
关键字:实践锻炼;基地化模式;长效机制
一、基地化模式概念
1、研究生实践育人
研究生实践育人,是指高校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展与研究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育人活动,用于培育研究生高尚品格、爱国观念、服务意识、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实践能力[1]。实践育人本质上是让研究生融入社会,通过社会教育补充课堂教学。研究生实践育人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载体,是引导研究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具有育德、育智、育行、育心的功能[2]。将实践育人引入研究生培养计划,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要求,是全面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3]。多年来,高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先后提出了教育型、服务型、专业型、文化型、组织型、职业准备型等多类型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开展了教学实习、寒暑假“三下乡”、勤工俭学和研究生“三助一辅”、志愿服务、军事训练、学术科技竞赛等实践育人活动形式[4]。
2、研究生实践锻炼
研究生实践锻炼,是指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在学校统一组织安排下,根据地方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到市、县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实践,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地方实践单位和学校工作安排的一种研究生实践育人创新模式[5]。实践锻炼包括行政实践和技术实践两种形式。行政实践是进入党委、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担任一定的职务,履行一定的工作职责;技术实践是以项目或课题进入企业实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企业要求的工作内容。研究生实践锻炼是研究生锤炼品格、增长才干、锻炼能力的有效方式,是研究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术研究水平;有利于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担当感;有利于充分发挥研究生专业所长,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催生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深化研究生教育实效。
3、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化模式
1998年起,浙江大学等高校在县、地市建立起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实行基地化建设管理[6]。基地作为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的载体和依托,保障了研究生实践锻炼活动的顺利开展。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化模式是指以基地建设为中心,高校和地方通过合作共建,充分实现高校职能部门、高校研究生、地方党政机关、地方设岗单位四方协同联动、合作共赢,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主体、四个方面”。在基地化工作模式中,要围绕实践锻炼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两个主体作用,即高校职能部门统筹作用(如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团委等)和地方党政部门协同作用(如组织部、人社局、科技局等),着力实现高校思政工作者、高校研究生、地方党政工作者、地方设岗单位工作者围绕共同目标、协调联动。 基地化模式是多方合作共赢的共建模式,借助基地平台,高校能够开展研究生实践锻炼工作,引入社会资源,带来岗位、资金和设备,增加创业、就业的机会;研究生实践锻炼工作也为地方柔性引才、智库支持提供了保障;基地还成为联系高校资源和地方资源的桥梁纽带,有利于产、学、研合作。
二、基地化模式的主要做法
1、一个中心:以基地建设为中心
基地化模式中,高校和地方以基地建设为中心,围绕共建目标,通过协议约定,共同建立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合作基地,推动双方可持续性合作、共赢发展,充分实现多方协同。高校建立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应遵循高校和地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7] ,在校地双方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来开展。学校应利用专业和学科优势,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积极与地方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学校在积极建立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同时,应鼓励各学院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发一批高质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实践锻炼基地,将校级基地和院级基地统一管理,为研究生参加实践锻炼提供基地保障。长远而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两个主体:高校和地方统筹合作
高校在研究生实践锻炼协同体系中主要负责联络实践基地和设岗单位、收集和公示实践岗位需求信息、组织和协调参与实践研究生等事宜。基地化模式中的两个主体,即高校和地方通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协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加强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建设、深入推进研究生实践锻炼工作提供根本保障。校地主体约定,双方共同组建基地建设工作组,明确将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地方相关党政机关纳入其中,统筹协调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建设工作;设立工作办公室,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开展。
3、四个方面:实现四方联动共赢
一是发挥高校职能部门统筹作用。高校职能部门是指高校内部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育人工作的党政机关部门,如研究生工作部、团委、研究生院等。高校职能部门统筹作用表现为引领驱动作用、组织实施功能、指导服务职能等。
二是发挥高校研究生主体作用。研究生是实践育人的参与者,也是实践育人的作用对象,更是实践育人的直接利益体。研究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组织知识讲座、开展人才培训,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参与规划设计方案,为设岗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带去新思维、新观念,成为加强高校与地方沟通的桥梁纽带。
三是发挥地方党政机关协调作用。地方党政机关主要指地方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的党政机关,如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等。地方党政机关的协同作用体现为调节研究生实践岗位、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评价研究生实践成效。
四是发挥地方设岗单位培养作用。地方设岗单位主要指地方提供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需求的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设岗单位是接收研究生,并为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提供岗位和场所的主体,负责安排实践期间实践育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为提高培养实效,设岗单位采取“社会导师制”,由设岗单位选派责任意识强和业务素质精的人员担任指导老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育人活动开展。
三、依托基地,协同联动,构建基地化模式的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统筹,实现协同联动
领导机制是统筹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建设和基地化运作的工作机制。宏观而言,包括党和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侧重于营造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指微观意义上的领导机制,即高校和地方围绕基地建设目标,建立四方共赢的基地化模式。领导机制具有统领全局的重要功能,是其他具体机制制定和运行的指向标[3]。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生导师及社会力量应该凝聚合力、统筹协作。高校要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学校、学院两大层面工作机制。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党政领导牵头,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校团委、财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结构。研究生工作部具体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学分制、选课制、选修或必修等方式将实践育人纳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协作机制运行的基础是协作各方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关键是协作各方信息的畅通[3]。研究生实践锻炼工作目标是协作机制的基础,协同目标是对研究生实践锻炼预期结果的设定,规定了研究生实践锻炼工作的方向,为研究生实践锻炼多元主体围绕基地建设提供依据。目标设定要将总目标和分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相结合,要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具体细化的目标体系,确保目标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一实现。工作目标的设定,有助于研究生明确参与实践锻炼的目的,使研究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坚定信心,踏实行动[3]。
2、统一规划设计,广泛宣传动员
高校要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研究生实践锻炼的目标、任务、路径,精心设计研究生实践锻炼的的内容、载体、形式。研究生实践锻炼整体设计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兼顾技术实践和行政实践。技术实践方面,要将实践锻炼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所从事研究领域结合起来,围绕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和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的目标,以课题研究、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知识培训等为主;行政实践方面,要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视角,设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岗位。要积极探索研究生实践锻炼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学术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研究生参加实践锻炼活动的热情[7]。
高校和地方应围绕研究生实践锻炼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不断加大研究生实践锻炼的宣传动员广度。对于地方主体而言,要提高地方设岗单位对研究生实践锻炼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争取企事业单位为研究生实践锻炼构建宽广平台;对于高校主体而言,要做好研究生的思想动员工作,引导研究生在实践锻炼工作中珍惜机会、善作善为。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牢牢把握主动权、话语权,构建线上线下、多位一体的全媒体宣传网格,形成“人人宣传、时时宣传、事事宣传”的氛围,要重视组织动员和社会动员,积极邀请研究生实践锻炼有关的专家、学者、校友、企事业单位主管和有实践经历者讲解情况、分享经验,引导研究生积极投身实践锻炼,形成浓厚的实践育人氛围。
3、优化工作程序,强化工作指导
高校要优化实践锻炼工作流程,设计科学的组织工作体系,规范研究生实践锻炼管理,凝练形成“十个阶段”项目化模式,即需求征集阶段、通知发布阶段、研究生报名阶段、基地接收阶段、团队组建阶段、行前培训阶段、出发送队阶段、实践锻炼阶段、总结反馈阶段、评优表彰阶段,重点优化研究实践岗位征集和统计、研究生自愿报名、导师批准、学院初审和学校复审、实践单位双向见面、双向选择和志愿调剂等环节
[8]。为确保各个环节和程序顺利完成,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如公开选拔制度、岗前培训制度、课题项目制度、考核激励制度、临时党支部制度、指导老师制度等,着力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运作[9]。
高校要重视研究生参加实践锻炼的指导工作。指导工作主要是指适应实践基地岗位需求及研究生报名情况,选派优秀研究生参加实践锻炼;指导入选研究生成立研究生实践锻炼团队,指导实践团队成立临时党支部;做好实践锻炼研究生培训指导、课题指导、项目指导、安全指导;负责与实践基地及实践团队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协调处理实践锻炼中出现的问题;收集地方单位对实践研究生的综合评价,保证实践锻炼总结、考核、评优工作的顺利进行[6]。
4、健全选拔方式,发挥导师作用
周密安排选拔工作。主要在校内一年级研究生中进行选拔,分期分批公布用人部门提供的明确、具体的岗位需求,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发动,采取自荐与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报名。在选拔过程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采取笔试和面试形式,由党委组织部、研工部、学工部、团委和相关用人部门负责人组成选拔领导小组,选出综合素质较为突出的人员,再根据岗位需求,进行科学合理调配,提高用人效率[10]。
研究生实践锻炼导师队伍,在研究生实践锻炼工作中承担着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对实践锻炼长效机制建设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对研究生的思想状况、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比较了解,研究生对导师的思想教导、科研指导、业务教育比较认同。高校要将研究生参与实践锻炼活动作为评价导师培养质量的指标之一,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积极性,提倡导师鼓励研究生参与实践锻炼活动;也要发挥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实践锻炼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导师实践育人机制”,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指导作用、传导作用[11]。
5、落实考核评估,及时总结推广
考核评估机制是实践锻炼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目的在于检测研究生实践锻炼的效果,遵循的是“实时有效”的原则[3]。研究生实践锻炼考核评估工作,具有导向功能,引导研究生按照标准进行实践锻炼;具有激励功能,肯定和表扬研究生在实践锻炼中所作所为;具有强化功能,强化研究生实践锻炼中获得综合认可的工作;具有鉴定功能,鉴定研究生参加实践锻炼任务完成情况;具有校正功能,校正研究生偏离实践锻炼工作目标的行为举止。考核评估机制着眼于健全工作体系、规范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模式,坚持科学与艺术相统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一致,科学设计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时间。
总结凝练和宣传推广工作是将研究生实践锻炼取得的成效进行系统梳理、层次加工、分类表达,形成经验化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推广研究生实践锻炼,要坚持循序渐进、由小及大、由易到难的原则,打破校际、地区的界限,按照学院、学校、地区的依次进行推广,三级联动,交叉运行,以点带面,采用书面成果与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派遣有经验的教师和研究生,或是专门负责研究生实践育人过程记录和成果总结的人员,进入推广学校和地区进行指导,增强实践育人成果推行的可操作性[3]。
参考文献
[1]张文显.弘扬实践育人理念构建实践育人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5(Z1):7-9
[2]韩俊兰.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理性思考与探索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7)
[3]石泽平.研究生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年5月
[4]李苏华.基于社会行动理论的研究生实践锻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5]陈凯旋,蒋笑莉,劳俊华.实践锻炼规范化建设的探索与成效[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6]王莉,蒋笑莉.研究生实践锻炼指导教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1)
[7]高嵩.社会实践与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12期
[8]丁永斌,孟崇峥,韩啸. 对高校研究生实践锻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5年3月(9)
[9] 劳俊华.浙江大学积极开展研究生实践锻炼[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5月
[10] 赵妉,葛亚宇.研究生实践育人新模式 —以浙江工商大学选派研究生校内实践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2)
[11]苏洁,蔡琴,高雅.充分发挥导师在理工科研究生实践育人中的主导作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作者简介]:余亮,男,湖北武汉,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