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宣恩县民族实验小学 湖北恩施 445500
摘要:教材体现着国家的育人导向,陈先云先生认为:“教育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民风民俗的总体表征。语文教材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这在教材封面、单元要素、经典选文、习作表达等各个方面皆有所体现。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把好教材的脉,追寻传统文化的根呢?
关键词:教材,小学语文,传统文化
前言:教材体现了国家育人导向,也体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对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实际需求。语文教材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语文教师要把好教材的脉,在教材封面、单元要素、经典选文、习作教学中引领学生追寻传统文化的根。
一、在教材封面中寻根
(一)色彩明艳藏秘密浏览12册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封面全部采用明艳的橙色为底色,在外观设计上追求一致性和整体性。橙色由代表中国的红色和象征高贵的黄色合成,那么,日常生活中红色和黄色又在哪些地方出现呢?从迎风飘扬的国旗到运动员参加大赛穿着的颁奖服,从象征故宫的红墙黄瓦到随处可见的条幅、招牌,可以说,红色和黄色是中国的代表色。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封面底色恰恰选用了橙色,这体现了编者引领师生在色彩中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
(二)活动纷繁透文化封面上除了明艳的黄色以外,还配有异彩纷呈的插图。从放风筝到堆雪人,从皮影戏到舞龙灯,从捏泥塑到包粽子,从画脸谱到贴春联,从下围棋到剪窗花,从户外写生到赏花灯,这些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无不渗透着编者细腻的心思。所以,当我们拿到一册崭新的小学语文教材时,千万不可忽略其封面,因为这些插图里描绘了一项项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在这些传统文化特色活动中,深深地扎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
二、在单元要素中寻根
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一方面以人文素养为主题,一方面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排语用知识点和学习策略。因此,教师教学教材时也应兼顾二者,使其珠联璧合。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之难,惜红楼梦断”,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些单元的组建,通过精选人文主题,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而执教者就是要把散布在人文主题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捡拾起来,织成一首首美妙的乐曲,在语文教学中渐次演奏,使之深入人心。
三、在经典选文中寻根
翻阅一册册小学语文教材,映入眼帘的选文不仅篇篇经典,而且兼顾时代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就像散落的珍珠,在教材选文中随处可见。《三字经》,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设计了“音频激趣、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感知韵文、指导书写”五个环节,其中,“感知韵文”环节的教学片段如下:师:小朋友们,看屏幕。这是第一节韵文。同桌相互配合一下,一人读一句。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同桌交流一下读懂了哪一句,有困难的用眼神示意老师。生1:我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就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后来,因为人的生长环境不一样,性子、习惯也就不一样了。师:真了不起!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爷爷告诉我的。生2:我知道“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的意思是,如果从小不好好学习,善良的性格也会变坏,教育小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心一意。师:你是怎么读懂的?生2:我是根据刚才同学的发言,以及根据韵文内容自己想的。师:你善于倾听,能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韵文,真是个小天才!师:观察每一句的排列,你有什么发现?生3:我发现每一句都是三个字。师:真是火眼金睛啊!对,这篇韵文就选自《三字经》。《三字经》可是最适合我们一年级小朋友诵读的启蒙读物哦!想读吗?生:(齐答)想!其实,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清楚地知道,低年级教学中,理解文本大意不是重点。但是,这篇课文选自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一来学生在认识生字后朗读没有困难,二来学生兴趣十足。所以,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拔高了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大意,初步感悟做人的道理。笔者以为,在识字课上引领学生适当理解文本,并主动诵读《三字经》,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识字课上扎根。
四、古代文学作品中浸染
教材从三年级起选编了适量的小古文《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学弈》《杨氏之子》《伯牙鼓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言文传递着中华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也体现着古人做人做事的品格和魅力。《司马光》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教学时除了感知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品质外,教师也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如笔者教学“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一句的教学片段:师:在这样危急万分的时刻,落水的孩子多么需要小伙伴的帮助呀!谁来说一说第二句的意思?生1:其他的小伙伴都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砸破了,瓮里的水流出来了,小伙伴得救了。师: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你救他吗?生1:一定救。师:所以,当孩子掉进瓮中时,大家都跑回家去找大人来救,有的孩子还被吓哭了,真是太慌乱了。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生2:众皆弃去。师:有一个孩子却与众不同,他没有慌乱,而是很快想到了办法。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生3:光持石击瓮破之。师:结果怎样?生4:水迸,儿得活。师: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司马光是怎样做的,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5:冷静、机智、遇事不慌张。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理解第二句的意思,渗透了文言文学习方法,揭示了司马光冷静、机智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