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浅谈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策略

王瑛

乌鲁木齐市第 76 小学 830000


内容摘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发求知的强烈欲望,这对于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

关键词:朗读、导读、层次、自读能力、指导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在大力推行创新改革的今天,我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发求知的强烈欲望,这对于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我认为要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朗读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首先,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一篇课文,想要理解它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学生对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也能对文章中较深的内容和语句有进一步的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其中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朗读预习非常有必要。关于朗读预习法,我认为要指导学生分步读。一篇课文要求反复诵读,至少3遍。第一遍为初读,标清段落、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二遍要读流利,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中。第三遍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理清课文脉络。通过反复细致地朗读、思考,初步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疑惑记在书上作好记号

二、 阅读单元“导读”,明确预习目标。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了解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开展的,明确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什么?在预习中都要从哪些方面做起。在指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三、阅读要有层次,培养自读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具体步骤如下:

1、初读---圈、点: 教师在“预习”中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___”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添字丢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这是预习的基本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再读---勾、画: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把不理解的词结合以前积累的方法加以理解,如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或查阅资料等方法。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将读不通的句子或语段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读流利为止。

3、细读---疑、思: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根据单元“导读”提出的学习要求,逐句逐段的去读,做到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文章的写作特点等,以便今后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4、精读---悟、注:精妙之处多多读。“预习”中把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四、预习要有一定的指导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奏效的,这是一个长时期的、细致的工作,还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去探讨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