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儿童ADHD筛查,早期行为干预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4- 6岁儿童 ADHD筛查,早期行为干预 的重要性

李旭

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开展4-6岁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筛查及早期给予行为干预的重要意义;方法 研究抽取2020年-2021年在我院管理辖区内幼儿园进行ADHD筛查的420名4-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ADHD筛查,并对存在ADHD情况的儿童进行早期行为干预;结果 4-6岁儿童ADHD的发生率约为3.81%,通过给予其早期行为干预,患儿的SNAP-IV评分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健康儿童相比,评分水平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4-6岁学龄前儿童ADHD具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及早给予其行为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病情,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行为干预;筛查

引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最为常见的一种行为疾病,患儿多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多动、易冲动等情况,同时伴有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等各类认知缺陷,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1]。由于部分患儿病情较轻,加之儿童自身活泼的特性,ADHD症状容易被忽略,因此及时对ADHD进行有效筛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ADHD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精神类药物,但是这类药物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加之患儿用药依从性较差,因此治疗效果容易受到影响[2]。行为干预是通过行为引导的形式来帮助患儿改善症状,因此有效避免了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影响。本次研究就开展4-6岁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筛查及早期给予行为干预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抽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辖区内幼儿园的420名4-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1名,女199名,平均年龄为5.38±0.13岁。

1.2ADHD筛查

研究采用《斯诺佩评估量表》(SNAP-IV)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儿童进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要求儿童家长根据儿童过去1个星期内最符合孩子的情况完成量表填写。量表共计为26个项目,其中9个项目为注意力不集中,9个项目为多动/冲动,8个项目为对立违抗。分值为4个梯度,分别为0分(完全没有)、1分(有一点点)、2分(还算不少)、3(非常的多)。以总分值相加再除以项目数所得均分,当总均分>1分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对于所有得分超过1分的儿童,开展为期1个月的行为干预,具体方法包括行为治疗、游戏治疗以及释放精力和隔离干预等措施。①行为治疗包括阳性强化法和消退法两个部分。阳性强化法是指在患儿日常行为表现较好时及时给予其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活动奖励,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消退法是在患儿表现不良行为时对其不予理睬,取消或者延迟应给予其的奖励。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患儿日常小动作多、容易冲动或注意力难以集中等情况开展,为患儿设定惩罚或者奖励的信号,促进患儿保持良好的日常行为;②游戏治疗。指导家长利用角色扮演等游戏形式来培训孩子的注意力。在开展游戏前,可先为患儿制定一个矫治目标,通过逐步造成目标来促进患儿病情的改善。在游戏过程中,可适当穿插行为奖励,引导患儿做正确的行为。另外,在游戏过程中可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在患儿遇到这些问题时,可引导其自主分析,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可帮助患儿学习利用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来控制自身的情绪;③释放精力:通过体育运动、游戏等形式引导患儿释放出过剩的精力;④隔离治疗:当发现患儿存在不当行为时,可及时应用“活动暂停”的方法,将患儿暂时带到一个相对较为安静的环境,待患儿情绪平稳后再为其讲解被惩罚的原因。或者也可让患儿多次重复做单一的动作,使其感到疲劳,让患儿知道从事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

在给予患儿干预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家长也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家长如何正确维护亲子关系,向家长普及患儿病情相关知识,帮助家长正确了解ADHD和如何干预患儿的行为。

1.4观察指标

分别患儿行为干预前后采用SNAP-IV量表对患儿的ADHD症状水平进行评估,同时记录干预前后患儿家庭压力情况,家庭压力情况包括儿童行为问题和家庭压力两个部分共计16个条目,评分为1-10分,得分水平越高表明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家庭压力越大。

1.5统计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4-6岁学龄前儿童420名,通过筛查共计发现存在ADHD情况的患儿16名,ADHD发生率为3.81%,其中男童11名,女童5名。

通过给予ADHD患儿行为干预,患儿的SNAP-IV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SNAP-IV评分分析(分)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注意力缺陷

1.78±0.25

0.86±0.22

6.866

0.028

多动障碍

1.81±0.27

0.89±0.20

7.399

0.025

干预后,患儿家长压力由干预前的8.31±0.78分下降至干预后的2.82±1.06分,家长压力水平下降效果显著(t=8.677,P=0.018)

3讨论: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ADHD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在美国,学龄前儿童的ADHD发生率在3%-5%之间[3],而在我国ADHD的患病率约为4.31%-5.83%,与本次研究调查结果相接近。目前ADHD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为患儿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次研究通过对4-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ADHD筛查,能够在发病早期发现疾病,并通过行为干预疗法对患儿的疾病进行治疗。行为干预是指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在患儿日常训练过程中出现合适的行为时,给予其相应的奖励,并鼓励患儿继续保持和改进。而当患儿出现不适行为时,通过漠视、暂时剥夺部分权利等形式进行惩罚[4]。在实施该方法前设定部分行为为“靶行为”,通过阳性强化来消除这些不恰当的“靶行为”。另外,在干预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医生都要理解患儿的行为,以真诚的态度去接纳患儿,不应因患儿的异常行为就训斥患儿,应想方设法的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困境。通过行为干预,还能够帮助患儿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规范患儿的不良行为,促进患儿提高自控能力。另外,家长应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患儿的影响,以自身为榜样,帮助患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充分鼓励患儿,提高其自信心。

结论:

目前我国学龄前4-6岁儿童有着较高的ADHD发生率,对于存在异常行为的儿童家长应及时带其进行ADHD筛查,以便于能够及早给予其行为干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治疗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婕,赵小艳,王丽芳,等.综合性心理治疗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改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9):4702-4704.

[2]阿依努尔·艾则木,阿先·阿布来提.学龄期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调查及干预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3):104-105.
[3]高磊,关明杰,许秀举.儿童多动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5):96-98.

[4]吴舒华,刘智胜,胡家胜,等.三种治疗方法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疗效的临床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02-2304.





61724bab9bd4e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