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郭芳

隆回县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200

摘要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变化同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40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参照组表现为黏膜愈合,观察组为愈合不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同时分析菌群变化与治疗效果的关联性。结果 观察组显示双歧杆菌属比例2.1%、拟杆菌属占比8.2%、粪杆菌属占比6.5%、克雷伯菌属占比1.2%、大肠杆菌属占比2.3%、乳酸杆菌属占比5.1%、螺杆菌属占比0.21%,明显高于参照组。参照组链球菌属占比3.5%、瘤胃球菌属占比0.6%,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 治疗后患者若表现为黏膜损伤减轻,食管黏膜菌群构成中的有益菌占比会明显增加。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质子泵抑制剂;食管黏膜菌群构成;相关性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此病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其具体指的则是人体胃部、十二指肠内容反流至食管,所造成的食管黏膜炎性反应、糜烂、溃疡,此病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此病的治疗上,临床主要应用的便是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药理学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具有理想的抑酸作用,其能有效阻断人体胃部胃酸的分泌,故而具有理想的抑酸作用[1]。近年来临床对此类疾病治疗机制的研究开始不断加深,所以有报道指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接受抑酸药物治疗后,其自身食管黏膜的菌群水平会出现明显改善,且菌群水平本身同治疗效果间存在紧密关系。鉴于此,此次研究将针对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变化同治疗效果的关系进行论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方法

1.1研究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40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参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5-63岁,患者平均年龄(51.45±3.65)岁;观察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5-64岁,患者平均年龄(50.87±3.33)岁;以上基本资料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纳入标准:加入研究的患者均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且均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自愿加入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近30d内应用抗菌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者;无法配合完成各项调查者;质子泵抑制剂应用禁忌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方法

采集40例患者的食管下段的组织样本进行菌群检测,采集样本期间避免交叉感染,每采集1例患者便更换活检钳。样本采集完成后放入无菌管中,并置于液氮中保存,采集完成后的样本放入实验室进行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食管黏膜菌群构成的区别,并探讨菌群变化的相关性[2]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大肠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螺杆菌属构成比均高于参照组,观察组链球菌属、瘤胃球菌属水平构成比低于参照组。

表1 两组患者食管黏膜菌属水平构成对比(n=40,%)

指标

观察组

参照组

双歧杆菌属

2.1%

0.8%

拟杆菌属

8.2%

4.3%

链球菌属

2.1%

3.5%

粪杆菌属

6.5%

2.8%

克雷伯菌属

1.2%

0.2%

大肠杆菌属

2.3%

1.4%

瘤胃球菌属

0.3%

0.6%

乳酸杆菌属

5.1%

3.5%

螺杆菌属

0.21%

0.05%

其他菌属

71.99%

82.85%

3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病最为主要的病理变化便是食管炎性病变。过往有研究显示,此类疾病患者因疾病原因会出现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情况,而反流情况本身会对固有的定植菌群类型结构造成破坏,从而造成菌群构成的变化,这表明菌群变化本身同该类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有很大的关联性。

而在临床上,以奥美拉唑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则属于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主要抑酸药物,因而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疗效同食管黏膜菌群构成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便备受临床瞩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3],人体中有大约160种的优势菌群,细菌数量则是人体细胞的一百倍之多。而对于人体食管黏膜菌群来讲,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反流的胃液等酸性物质会对食管的正常黏膜菌群构成造成破坏,这就会造成局部微生态出现改变的状况,在正常的食管黏膜菌群出现改变后则会反过来促进疾病的发展。而在患者应用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后,此前存在的反流现象会明显减少,黏膜则趋于愈合,这样的情况下以往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菌群结构会逐渐恢复。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示双歧杆菌比例为2.1%、拟杆菌属占比8.2%、粪杆菌属占比6.5%、克雷伯菌属占比1.2%、大肠杆菌属占比2.3%、乳酸杆菌属占比5.1%、螺杆菌属占比0.21%,明显高于参照组。参照组链球菌属占比3.5%、瘤胃球菌属占比0.6%,明显高于观察组。由此可见,在质子泵抑制治疗后愈合良好的患者,其自身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相较于愈合不良者更高,同时两类患者各类食管黏膜菌属亦有较大的差距。有临床研究指出,双歧杆菌属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其能够有效通过多种机制强化人体黏膜的屏障功能,并且还可以刺激黏蛋白的生产,并能作用于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提示双歧杆菌属可能会对患者黏膜损伤的愈合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有报道显示[4],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本身的食管黏膜菌群会遭受重大破坏,而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食管黏膜的菌群构成比会有所改善。故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愈合良好的患者食管黏膜菌群构成会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则为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等有益菌属水平的增加,提示两者间存在相关性。但值得注意的是,食管菌群属本质上容易受到生活、饮食习惯的影响,且因此次研究的涉及样本量较少,故而研究本身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还需日后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治疗后患者若表现为黏膜损伤减轻,食管黏膜菌群构成中的有益菌占比会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李勉力、张伟健、郭玲珑、黄彦子、郭绍举、李海文、许艺飞、姜小艳、李京伟、康建媛、陈绮婷、黄彬.沃诺拉赞对比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21,v.24;No.669(6):81-86.

[2]李霞.荆花胃康胶丸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121-123.

[3]顾中华,朱芹汶.不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30-32.

[4]贾梦真,高峰,孙玥,等.香连片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大鼠后食管黏膜菌群构成变化研究[J].中国医药,2019,14(12):1842-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