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市中医医院 河北 新乐 050700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一共为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巴氏指数数据差异极小,而护理后,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加速患者的恢复,保证患者健康,同时还能提高临床满意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急性脑梗死;护理效果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软化、坏死,属于脑部d血液循环障碍。大多情况下,脑梗死组织周边具有可逆性,存在缺血半暗带,只有进行早期干预,方可促进脑功能恢复,减轻脑损伤程度,恢复脑血流"。动脉导管溶栓其实是一个手术,属于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它的目的就是溶栓,它的途径是从股动脉放导管进入,经过腹主动脉到胸主动脉,最后到主动脉弓,再进入责任血管,直接进行动脉溶栓。目前这个手术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手术方式。这个术后的护理主要就是患者卧床休息24小时,穿刺点需压迫8小时。用弹力绷带先固定,然后用盐袋压在伤口上,病人要保持平卧位,不可转身,下肢要固定,保持8小时。本文旨在探索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意义,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与方式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 -共为20例,入院治疗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上述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语、意识障碍等,在CT检查下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排除脑出血患者,利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例数为10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5 :5,年龄范围最大为70岁,最小为39岁,平均年龄为(51.24+1.33) 岁,而剩余10例患者则为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为6:4,年龄范围最大为71岁,最小为38岁,平均年龄为(51.49+1.27) 岁,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极小,可实施下方实验。
1.2治疗方式
上述所有患者均实施神经介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并且符合溶栓机制,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并经股动脉进行穿刺,实施肝素化后进行脑血管造影,确定梗死的部位,在患者动脉鞘内置人6f导管,并将微导管以及微导丝送人血栓部位,同时将50-100 U的尿激酶和等渗盐水进行融合,实施持续泵人治疗,在灌注尿激酶的过程中,进行间断造影,确定患者血管再通的情况,结束治疗后应检查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
1.3 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针对神经介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①术前干预:手术前,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疾病情况,包括其发病因素、溶栓机制、手术方式等,并对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讲解治疗的相关操作,告知其手术的目的,让清醒的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消除顾虑,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②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碘过敏实验、备皮、直流导尿管等措施,同时辅助患者进行相关术前检查,术前对患者实施阿托品、右美托咪啶治疗”。③术中干预:体位干预,帮助患者平卧在手术台上,并充分暴露穿刺部位,观察患者的情况,监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并随时进行记录,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同时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在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应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出现窒息的情况。④术后肢体干预:手术结束后,应保持平卧24 h,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8h左右,对手术侧肢体伸直拉伸,不能弯曲,防止出血,并密切观察患者肢体的情况,包括温度、色泽等,对穿刺部位定期进行换药,防止感染。⑤出血干预:术后出血是溶栓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最严重的为颅内出血,因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并评估皮肤状态,特别是年龄较大、体弱的患者,更应该加大监测力度。⑥肢体功能锻炼:在患者治疗后,应先进行创伤健侧卧位,保持关节功能以及位置,定期帮助患者翻身,随后患者病情稳定时,先进行床上被动锻炼,防止关节畸形,随后进行坐、立.走、跑等训练,而尽早的实施语言功能锻炼,锻炼应以由简单到困难、循序渐进为主,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1.3观察指标:分析上述患者护理后巴氏指数情况,同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巴氏指数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值越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满意度采用自拟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满音度越高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巴氏指数情况比较:在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护理前的数据差异极小,而护理后,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巴氏指数情况比较(士s)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分值为(91.24土1.33) 分,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值为(70.31土2.69) 分,数据差异极大,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死亡率高达5%,占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50%,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原因与血液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血管壁病变有关凹。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堵塞血管可发生自发性再通现象,虽然能够缓解暂时的危险性,但对预后帮助性不大,若未及时干预,可导致侧支血管失去生理活动,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若实施相应的溶栓治疗,方可挽救患者缺血半暗带,恢复灌注,重建血流,促使闭塞血管再通。介入性溶栓是近年来外周动脉血栓的首选溶栓方法,其微创、对病人损伤小、全身反应轻,诊治效果确切,可反复操作,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大大拓宽了溶栓治疗的适应范围及改善了治疗效果,短期内达到溶栓目的,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病人费用。
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为机械性血栓破碎术、血管内超声波治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我院实施了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其能够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闭塞区域脑血流,缩短缺血时间。而其主要发病机制为:(1)辅以机械性血栓破碎术,能够恢复半暗带血流,提高再通率,促使d血管再通的发生: (2) 血管发生梗塞后血流缓慢,通过动脉溶栓给药,能够快速发挥药效,而静脉给药时间较长: (3) 通过微导管治疗,能够提高梗死部位的药物浓度,促使疗效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减少凝血功能影响,降低溶栓药物的剂量,提高治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孙小虎. 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研究[J]. 健康大视野,2019(16):19.
[2] 赵芝香,唐迎红,肖可喜. 综合护理对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7-38.
[3] 殷爱娣,梁爱梅. 超早期脑梗死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67-68.
[4] 陈敬菊,胡晓谷. 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50-52.
[5] 王达. 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2018,38(6):3-5.
[6] 刘茜. 急性脑梗死通过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