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陈敏君

广东省东莞市石碣袁崇焕中学 广东省 东莞市 523295

摘要: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均有关键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办法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为学生讲解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可在参与此类学习活动时,更清晰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风格,并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教学措施;引导性

引言

受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积累程度,很多学生在课上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很有效地理解教师所描述的情境,此类情境可能与我国历史文化内容相关,也可与一些学生不太熟悉的人物相关,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不佳,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含义理解不到位。在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将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加入到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拓展或者深化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古诗词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可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并可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也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古诗词中重点词汇的深刻含义。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

首先,从传统文化的教学特点角度分析,专门化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也许更有效,但是从初中教学体系的结构设计以及实际的内容布置角度分析,借助初中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对于初中生而言可获得更好的理解效果,并且也不会对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节奏产生影响,实际的教学适应性更好;其次,现阶段,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任务并不重,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虽然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重点培养和对待,但是传统文化的培养过程比较缓慢,并非依靠单纯的班会或者观摩活动即可完成,而是需要以一种春风化雨类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萌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以此为基础,继续学习传统文化,方可切实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质量。在初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即为一种比较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教师在授课期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从而促使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另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可对初中生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其中出现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乐观通达以及坚忍不拔等精神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有效保障。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分析

(一)注重分析古诗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深化传统文化认知情感

初中古诗词中包含很多诗词意象,此类意象可为花朵树木,也可为圆月清风,还可为生活事物,但此类意象均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并且其中也蕴含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此类内容可在表现古诗词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或者与仕途命运相关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包括节日特点以及民俗文化等。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分析古诗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感。例如,在讲解《水调歌头》诗词内容中,“月亮”是本篇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这类意象并非表面上的思念朋友或者思念家乡,而是有着与仕途命运相关的深刻内涵。教师在为学生分析诗词中“月亮”这个意象时,可从时间、地点以及作者身份等内容层面分析意象背后的隐含的内容。但更为关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可更为深刻地体会意象的深刻内涵,教师应为学生介绍与我国的传统科举制度、民俗文化相关的内容,包括王安石变法、苏轼苏辙的关系以及两人仕途命运的现状等,借此不仅可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可为学生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将“月亮”、“中秋”、“思念”以及“缅怀”等文化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即可借助诗词中的一些意向,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准确概括古诗词的中心内容,突出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性

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应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若要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除了要发掘古诗词中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之外,还应尽量将古诗词的内容简洁化,避免过多的历史背景或者拓展知识而对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产生干扰,但是缺少历史背景的介绍也并非正确,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文化教学的尺度,契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积累水平。例如,在讲解《渔家傲 秋思》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为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仕途背景等。之后,教师可从古诗词的韵律上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特点,并借助诗词韵律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此间,为了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将学生学习过的同种类型的诗词串联起来,例如《使至塞上》、《出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促使学生可从整体上感受其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并在横向对比中准确概括古诗词的中心内容,借此深入了解我国不同朝代人们生活的现状,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情感。

(三)拓展课外古诗词内容,扩展传统文化教学范围

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的古诗词内容比较有限,为了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也应在完成课本内容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展课外古诗词内容,进而可扩展传统文化的教学范围。此间,教师也应分析课本中包含的课外古诗词内容,例如,《定风波》、《临江仙》、《浣溪沙》等诗词均为课本中包含的课外古诗词内容,此类内容虽然不是课堂授课的重点,但也是初中古诗词授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借此类诗词为学生拓展课外诗词内容,将传统文化教学与诗词的自主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过零丁洋》诗词内容时,教师即可为学生拓展与文天祥相关的诗词内容,包括《正气歌》、《指南录》等,以此作为传统文化知识拓展的媒介,丰富课堂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此外,教师在讲解此类内容时,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诗词的含义,特别是后两句诗词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勇敢发言,教师可借此为学生讲解语言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科举文化、仕途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从而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教学与古诗词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意象、体会古诗词情感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并借此为学生拓展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的整体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风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学周刊,2021(11):57-58.

[2]李银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J].学周刊,2021(12):167-168.

[3]王燕飞.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21(03):124.

[4]吴彦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04):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