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本土文化充实习作课堂——基于“酱香文化”融合式育人的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1
/ 2

让本土文化充实习作课堂 ——基于“酱香文化”融合式育人的实践

彭艳 马俊英

资阳市雁江区第七小学

【摘要】文化育人的核心内容是文化精神的传承。本土文化最重要的育人路径是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合实施。我们依托本土文化生成优质的习作资源,寻求“酱香文化”与习作教学的契合点,通过实践活动充实习作训练课堂,反之又让习作课堂深化实践活动的意义,开拓了本土文化精神的育人路径,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文化育人”的双赢态势。

【关键词】本土文化 育人 习作训练 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1]我们学校所在地的本土“酱香文化”承载了家乡人民对家乡味道的记忆和追寻,传承“酱香文化”的物质表象和精神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二者共同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育人目标。

本土文化最重要的育人路径是在常态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合实施,达到融合育人、共同育人的目标。在研究实施本土“酱香文化”融合式育人活动中,我们依托本土文化生成优质的习作资源,寻求“酱香文化”与习作教学的契合点,与语文学科训练目标有机融合,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充分考虑作文课程和“酱香文化”资源的整合,兼顾到习作训练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酱香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素材和体验的历程,让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

  1. 种植活动让观察日记妙趣横生

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本土“酱香文化”的魅力,了解并参与豆瓣的制作过程,我们组织学生在适宜的季节开展“蚕豆”和“辣椒”的种植活动,让学生关注和参与到它们的生长和变化过程之中。并把种植活动与写观察日记相融合,让学生写作更有趣味。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置了“写观察日记”的习作训练主题。要完成这次习作,我们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往往对写日记有一种“无料可写”的抵触情绪。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是语文培养习作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把写观察日记与种植活动相结合,就能很好的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其次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老师要上好观察指导课,教给学生有顺序、有主次、会放大地观察蚕豆和辣椒的生长变化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好方法再投入到活动中进行观察才是有效的。教学中可以按种植小组成员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看着自己亲手培育的植物一天天成长变化,并一一记录下来,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对生命的爱护和尊重之情也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心中,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观察日记丰富而有感的素材,同时也解决了前面写无可写的难题。最后要解决“持续写”的问题。老师要做好评价,充分运用小组和个人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很好的激励学生的观察和写作兴趣。评价时,可采用双轨评价的方式,既要对种植成果进行评价比拼,又要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写作结果进行评价。既要评选“优秀小组”,更要评选“种植能手”和“小小作家”。充分利用“酱香文化”种植实践活动这个载体,让学生一边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一边完成写作。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日记的写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对快乐体验的记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继续写下去的兴趣。

  1. 实地考察让游记教学具体可感

在国家“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个地区和学校都以不同形式开展本土文化传承研究。为了让本土文化真正走近学生,增加学生体验感,我们组织学生参观“酱香文化”工作坊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制作“酱香文化”产品的过程,让本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将完成习作训练“游”的游记教学,为了增强学生对习作内容的真实感和体验感,可以借助“酱香文化”实地考察活动,进行有机融合。

活动前,教师教学本单元文本(如《金华双龙洞》和《七月的天山》)时,就要对学生进行游览方法的引导,从“游”的顺序、“游”的观察点选择、“游记”的语言建构等方面指导学生。活动时,除了引导学生按顺序有目标地观察基地的风景和建造外,还要亲身体验、了解并记录“豆瓣”“酒”“醋”的生产过程。当一种种“酱香”产品通过考究而又朴素的制作工艺逐渐演变而生时,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惊叹和赞美感是非常浓烈而真实的。这份真实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增强文化自信感和民族认同感。这些感受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任何说教都无法达成的,更能让“游记”写出真情实感。

与活动相伴,让习作教学举重若轻,更易攻关克难。像这样的活动还可以挖掘出很多丰富多彩的习作训练题材,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训练等,也能很好地与此进行融合教学。

  1. 酱香”故事会让故事编写鲜活有料

为了更好地挖掘本土酱香文化精神内涵,让文化传承走向文化育人, 我们开展了“酱香美,家乡情”主题故事会。此项活动可以融合习作训练“故事的编写”开展。将学生编成10人一组分工合作,按收集、整理、分享、升华四个环节进行。首先发动学生采用走访、查阅、采访等方式,广泛收集临江寺豆瓣传承故事、培德两节山老酒变迁以及中和醋的来历故事,然后按不同种类对故事进行分类和内容整理。接下来举办“酱香”故事分享会,鼓励学生积极畅谈酿造过程中,工匠们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生产出优质的酱香产品的感人瞬间,在分享的同时升华学生对故事精神内涵的理解,完成本土文化精神的传承,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活动开展至此,凭借小学生对“故事”的天生偏爱和意犹未尽,相机指导学生对活动中出现的最感兴趣的故事进行改编、续编或缩写,皆可达到有料、有效、有趣的效果,顺势又可很好完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续写故事”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缩写故事”的习作训练等教学活动。

四、“酱香”推广会让广告设计有形可循

酱香产品历经数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畅销国内、远销国外,成为中国名优产品,除了材料的精心选择和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产品的包装设计、广告宣传也很重要。在本土文化的育人过程中,为了检验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和学习的成果,我们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酱香”产品推广会。活动的方案设计、海报设计、广告词创编等全权由学生自主完成。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借鉴二年级上册《青蛙卖泥塘》中末尾两段文字,感受到青蛙的吆喝声和对泥塘的描绘,不失为一份很好的广告词。并以此为例,为豆瓣、两节山老酒、中和醋撰写广告推荐词。通过前期“酱香”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对“酱香”产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有形有感,广告词的设计自然可以更全面、更到位,同时又很好地完成了《青蛙卖泥塘》文后“向同学们推荐一种物品”的说话训练以及高段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海报设计”训练。

五、“酱香”品尝会让主题作文情有所悟

文化育人的有效方式是文化实践与文化体验,开展“酱香”品尝会活动就是很好的一种体验。活动安排学生在家使用酱香产品进行美食烹饪,然后各自带来一份拿手好“菜”和同学一起品尝,相互分享。通过美食烹饪过程的体验感,美食品尝的满足感,相互分享的愉悦感,充分调动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快乐体验,更能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赞美之情。当丰富的感情在学生心中萌发交汇之时,教师可开展主题不一的习作训练,如:“尝试”“分享”“家乡美”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写作热情的调动、写作素材的收集,还是文章情感的升华都有了极大的飞跃。

除此以外,我们还积极探索,挖掘出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习作训练很多的融合点,如:绘本绘制、童谣传唱、剧本创作等等。二者的有机融合,可以相得益彰。既可以通过“酱香文化”实践活动充实习作训练课堂,让习作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可以通过习作课堂的引导深化“酱香文化”实践活动的意义,让本土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文化育人”的双赢态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修订版【S】

[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S】

[3]《小学语文教学》,山西《小学语文教学》出版社CN14-1016/G4 2021年5月【J】


作者简介:

彭艳,语文高级教师,四川省语文骨干教师,先后荣获资阳市优秀团队干部、雁江区优秀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等二十余项殊荣。从事语文教学三十余年,负责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二十余年,坚持教学研究和培训学习,执教公开课多次获市级一等奖。长期主研或参与省、市、区级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和交流文章二十余篇,分别获国家、省、市、区级奖项。

马俊英,语文一级教师,获得资阳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雁江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三年,主研省、市、区级教育科研课题六个,执教公开课十余次,曾获市级竞赛课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二十余次,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省中小学征文比赛指导三等奖,资阳市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指导一等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