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小学
摘要:《弟子规》是我国国学经典文学作品,内容涉及到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仪习惯等诸多方面,其中的谨篇与信篇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具有极大启发和指导作用。鉴于此,本文从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视角出发,以五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为例,浅谈了如何运用《弟子规》中的谨与信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旨在通过《弟子规》谨与信理念渗透,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行为习惯;《弟子规》;谨与信;小学生;班主任
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要注意对学生良好行为意识的激发与良好行为习惯有效培养,发挥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给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和全面发展打下稳固基础。班主任作为小学生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实施者,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树立起现代化教育理念,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积极借鉴《弟子规》中的谨与信内容,创新小学生行为习惯规范方式方法,汲取古人留下的儿童习惯规范经验,提升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效率,及时发现和有效改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然而,目前来看我国小学班主任工作尚未与《弟子规》中的谨与信充分融合到一起,影响了小学生健康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探讨基于“谨”、“信”视角下应用《弟子规》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十分必要,是目前所有小学班主任工作需要深思和积极探索的重要任务。
挖掘《弟子规》谨内涵,创新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小学班主任深入钻研《弟子规》谨篇内容,从“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中挖掘谨内涵,明确谨是修身的根本,谨篇内容告诫世人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时刻谨慎,也就是常言所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1]。相较于《弟子规》前两章的孝顺而言,谨篇着重强调了行为要规范,不可放逸,只要严谨行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避免犯错,做到立己志,正己身。《弟子规》谨篇内容虽然是古呆用于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书籍,却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仍旧得到追捧推崇,说明谨篇内容却有独到之处,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有极大指导和借鉴价值,班主任经过深入钻研,将谨的内涵扩大,融入慎独内涵,获取教育工作启发,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管理时,让学生可以做事问心无愧,懂得和他人和谐相处方法,掌握礼仪文明,具备高尚的型,对和谐社会构建发挥出促进作用,此为谨内涵之根本。
例如,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学习“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几句《弟子规》谨之饮食篇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梳理整齐可以给人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性,顺应学生学习特点,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播放两张对比图片:左面图片中的学生食堂用餐前洗好手,食相文雅,不狼吞虎咽,对其他一起用餐的伙伴讲究文明礼仪,用餐后主动规范餐具,使餐桌和餐具整洁如初,与自己的形象一样干净卫生。右面图片中的学生翘着二郎腿吃饭,使用手抓食物,未经过其他伙伴允许便私自食用他人餐盘食物,饭后不吸收不擦嘴,个人形象与用餐后餐桌一样脏兮兮。班主任询问学生“同学们,这两个小朋友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选哪一个做你的新朋友呢”,学生纷纷选择了左面的同学,这时班主任继续加深启发和问题情境“为什么选择左面小朋友,不选右面小朋友呢”,学生经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的原因。有的说“因为左边小朋友时刻注意形象和卫生”;有的说“右边的小朋友一看就是做事乱七八糟的,整天脏兮兮的,不尊重他人,不想跟他玩”,学生们各抒已见。在此过程中班主任也可以渗透“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的教学,有了直观化教学内容的辅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简单轻松,很快便掌握了其中内涵,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注意自己的干净整洁形象,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掌握了用餐良好习惯,时刻以良好精神面貌示人,获取了更多人的喜欢,提升了人际交往能力。
又例如,班主任在指导学生学习“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几句《弟子规》谨篇内容时,引入了生活真实案例,创设了现代家庭有电铃的来访情境,班主任模仿按电铃行为(电铃为课前准备教学玩具),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装作拿起听筒询问“你是谁呀”,这时班主任不回答问题反而很鲁莽的不停按电铃,课堂上电铃的声音越来越难听,越来越急促,学生感觉到这种行为非常不礼貌,所以对来访者说“你不要再按了,这样会吵到其他人,你告诉我你是谁我就开门了”,经过真实生活情境的教学,学生对“别人问你是谁时,一定要将姓名来意报告清楚,使对方清晰明了”的道理,在本次活动后,有学生反思了自己“吾与我,不分明”,和班主任说上次教师节有一张贺卡是自己制作的,却没有在可卡上写明自己姓名,询问老师能不能分清哪张是自己做的,班主任首先感谢了学生为老师制作贺卡的诚心,接着鼓励学生不要难过,下次再送东西时记得标明身份,让自己的礼物有名有姓,这样无论时隔五年,还是十年,每当看到贺卡上的姓名时,自己都会响起这名学生。
二、挖掘《弟子规》信内涵,创新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弟子规》信篇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即说话要谨慎;德行要提升;态度要端正,它与谨篇内涵有一定想通之处,同时也有独到之处。班主任挖掘并全面把握《弟子规》信内涵,将其落实到对学生的德育管理中,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形成善良敦厚的心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有助于对社会风气净化和家庭的和谐[2]。
例如,班主任在一次五年级学生家长沟通后,发现学生M回到家里跟父母说作业放在学校,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以此逃避做作业,班主任马上与科任教师获取联系发现学生到学校以后,就骗老师说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业来不及写或者说昨天因为家里有重要人物来,所以我就陪他吃饭,做什么什么等一大堆借口,经过班主任牵头,科任教师和家长充分参与的家校沟通后,明确该名学生存在着说谎行为,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说谎习惯。对此,班主任建议不可采取单一的严厉批评和强制纠正措施,而是要从德育教育角度入手,利用《弟子规》信内涵促使学生自行意识到说谎行为的错误性,以及会导致的严重后果,从而思想上发生转变,自觉纠正的规范说谎行为。具体落实上班主任组织了专题班会,在黑板上工整写下“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几句话,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诈骗经历,学生上台说出了自己经历过的“被骗经历”,有的说小伙伴说好周日10点见面,结果10点给他打电话时候他却说正在路上了,却忘记了自己接通的是家庭电话,明显的说谎了;有的说父母答应自己考试考90分以上就一起去游乐场玩,可是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失信,自己再也不相信父母了。学生M在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时心里受到触动,对其他同学的受骗经历产生了情感共鸣,意识到说谎是错误的,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再抬头看向黑板上的板书与翻译,明白了到开口说话要讲究信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戒除掉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到M上台时,他真诚说道“我给大家分享的骗人经历不是被骗,而是我的说谎经历……”在发言的最后,M希望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能够再相信他一次,今后他再也不会说谎了。班主任表扬了M的知错能改,让大家向M学习,诚实的面对和改变自己错误,M摇身一变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进一步坚定了做一个有“信”人的决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弟子规》是宣传弘扬和继承深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华高尚品质和良好美德的主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教育教学工作宝贵的教学资源。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弟子规》中的谨与信,提升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科学教育与培养力度,构建起以《弟子规》为教育指导思想、以家校联系为沟通渠道、以创新改革为教育追求的新型小学生行为习惯规范模式。
参考文献:
[1] 卢洪玉.从学《弟子规》开始落实学校行动德育[J].新课程·小学,2019(9):226.
[2] 杨进龙.《弟子规》渗透在小学德育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上旬,2019(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