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呼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小儿急性腹泻患者为对象,对其常见病原微生物类型进行明确判定。方法:对100例急性腹泻患儿予以选取,纳选时间范围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均行粪便细菌学培养鉴定,予以施行ELISA和RT - PCR检测,对病原菌类型分布及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标本中,病原微生物检出总计65例,统计比率65.00%,病毒占比以人杯状、轮状病毒为主。同比其他年龄段患儿,1~2岁检出率显然更高,具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急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与年龄存在一定关联,1~2岁患儿出现急性腹泻的风险较高。
【关键词】小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
小儿急性腹泻是儿科疾病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类型,其病原体复杂多样,涉及多方面诱因。婴幼儿由于年龄小,机体免疫力、抵抗力较差等因素,因此对病原微生物难以抵抗,被侵袭的可能性较大。临床研究发现,小儿急性腹泻是由单一或多种病原菌类型感染所致。若未取得及时治疗,对常见病原微生物类型分析不彻底,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1]。临床治疗时,需对患儿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类型进行充分了解,但病原微生物培养及鉴定需耗费一定时间,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应对急性腹泻患儿的病原微生物分布特点及发病规律充分掌握,对疾病产生具有积极预防作用。对此,本文做以下研究。
1.1资料与方法
对100例急性腹泻患儿予以选取,纳选时间范围于2018年1月-2020年12月。男女构成比:54:46;年龄抽取介于3个月~6岁;测验均值(2. 35±0. 27)岁;患病时间抽取介于45~70h,测验均值(62. 18 ± 4.92)h;其中,年龄0~1岁共计30例, 1~2岁共计55例,3~5岁共计15例。纳入标准:①入院时,与《小儿腹泻病学》的诊断标准相符,伴发热、腹泻、呕吐、大便颜色(黄色、黄绿色),持续腹泻0~3 d,大便呈稀水或黏液状;②大便常规检查:WBC在10个/HP以上;③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对协议书签订。排除标准:①大便次数少于3ml;②患有严重呼性吸系统疾病;③食物中毒者。
2方法
在患儿入院后采取一次性吸管对4~8ml大便进行取样,确保操作过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确保取样后2 h内及时送检。
2. 1细菌分离、培养过程与鉴定方法
将采集标本于培养基上进行接种,遵循《全国检验操作规程》,采用麦康凯琼脂、氯霉素沙保弱葡萄糖培养基、碱性蛋白沉水、SS 琼脂和玉米吐温 80 琼脂平板组成的培养基分离革兰阴性病原菌,完成培养。并与血清学的诊断结果进行充分结合,完成菌株培养。采用玻璃珠柱凝集法对微生物类型进行准确鉴定。
1.2. 2 病毒学和RT - PCR检验 采用ELISA 试剂盒与10%便悬液配合检验人轮状病毒。采用ROCHE全自动核酸分离纯化仪对HAstV 行星状病毒、HuCV 杯状病毒和HAdV 腺病病毒进行鉴定,依据《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方案》相关内容,并与PCR扩增试剂盒的说明书相结合,标准化完成RT- PCR实验。将获取的PCR 阳性产物送至测序中心完成最终测定工作。
1. 3观察指标
对提取样本中各类病原微生物的检出情况,同时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微生物检出及感染情况进行分类,展开对比,对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测得结果以SPSS22.0录入评测。计数数据所测结果用(%)形式展开表述,经卡方值对结果检验,标记P<0.05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2.1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
100例标本中,病原微生物检出总计65例,统计比率65.00%,病毒占比以人杯状、轮状病毒为主。详见表1。
表1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n(%)]
微生物类别 | 检出 | 统计比率 |
致病菌 | 12 | 18.46 |
志贺菌 | 3 | 4.61 |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 4 | 6.15 |
沙门菌 | 5 | 7.69 |
病毒 | 45 | 69.23 |
人腺病毒 | 3 | 4.61 |
人杯状病毒 | 9 | 13.84 |
人轮状病毒 | 33 | 50.76 |
其它 | 8 | 12.30 |
白色念珠菌 | 6 | 9.23 |
隐孢子虫 | 2 | 3.07 |
2.2不同年龄段病原菌检出情况
同比其他年龄段患儿,1~2岁检出率显然更高,具显著性意义(P<0. 05)。见表2.
表2不同年龄段病原菌检出情况[n(%)]
年龄(岁) | n | 检出 | 统计比率 | χ2 | P |
0~1岁 | 30 | 8 | 26.67 | 8.434 | 0.014 |
1~2岁 | 55 | 29 | 52.73 | | |
3~6岁 | 15 | 3 | 20.00 | | |
讨论
小儿急性腹泻具有发病率、致死率较高的特点,患儿临床表现为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大便频繁等相关症状,病情严重时将对其生长发育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造成极大的威胁[2-3]。本研究结果显示,未满2岁的患儿为急性腹泻主要发病类型,1~2岁患病率最高。分析原因是婴幼儿机体免疫力低下,未满1岁婴儿以母乳喂养比较常见,从中可获取IgG、IgA,对病原微生物入侵具有良好的抵抗作用,而超出2岁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基本完善,自身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抵抗,而 1~2岁幼儿持续选择母乳喂养者较少,所以所获取的抗体明显减弱,导致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被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风险较大。临床研究证实,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可能导致小儿急性腹泻,以病毒占比最高。病原微生物发生与季节有关,冬季出现病毒感染的几率更高,临床可根据季节的特点进行预防,可有效减少小儿急性腹泻的患病率。小儿急性腹泻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而细菌感染表现有季节性特点,夏季细菌感染的风险性较高。临床治疗期间,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分布规律及构成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对小儿急性腹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小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与年龄有一定关联,其中1~2 岁阶段患儿发生急性腹泻疾病的风险更高,以病毒感染占比最高。因此,临床需对患儿病原微生物感染分布规律和具体构成特点进行充分掌握,有利于疾病早期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朱佩强.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分析[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9,11(01):43-45.
杨泽权.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08):128-129.
张韩,任静,何先伟,等.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8):88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