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舰艇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001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学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坚持思政课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上,并且将学生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合理的融入到其他每个学科中,进而保证每个学科都能够找寻到思想政治的“身影”,同时与思政课程达到协同的教育效应。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师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每节课程中所穿插的思想政治实际来源于其教育的功能。不论是哪一门高校课程,它们其中都蕴含着有关我国古今德育的主要内容,因此怎样才能对这些德育教学资源更加科学有效地融入每节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探究;
一、引言
现如今,高校学生们在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时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诉求,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比以往更加广泛,再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平台中的有效应用,使得他们获取专业知识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这些现状都在推动高校教师能够在科学与学生们之间搭建一座合理的桥梁,能够在引导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加入思想政治元素,进而帮助他们将知识的传授与价值观的建造相互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还应充分加强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从而在提高学生们思想道德修养的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
贯彻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策略
2.1 提高对课程开发的重视力度
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并育人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当明确每个专业课程都会有着丰富的德育教学资源,当然每类学科都有着其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因此要想实现课程同行育人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就可以打破原有专业学科的教学束缚,将道德思想教育放在教学中的首要位置,进而帮助学生们实现在高校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的根本任务。
2.2 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同行育人的意识
在新时代中很多高校的教育地点主要是在课堂,而每节课堂的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对课程的内容设置,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程教学中始终贯彻良好价值观引导的主要方向,在带领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限度来发挥育人功能,同时对学生们施以德育的教学任务。
此外,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局限于上好自己的课程,还应当提高学科之间的交叉技能,通过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来了解思政教育的共同方向,同时与其他教师形成德育教学的合力,有助于树立高校教师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应当提升自己对课程专业技能的了解,通过多方面了解我国政治和历史等相关知识来增强自己的知识面,进而让学生们在每节专业课程以及思政课程中都能够感受到情感的感化。
2.3 创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同行育人的课程体系
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讲解的知识应当与思政教师所讲解的文化教育相互融合,在讲解专业课课程时应当改变传统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教师在课堂中应当鼓励学生们多加思考并主动挖掘思政课程中的教学元素,而高校思政教师就应当发挥本课程中的显性道德教育工作,并帮助同学们勇于追求社会中创新型的道德教育理念。
首先,高校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出发,通过让学生们培养自己主动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关注的积极态度来提高他们的思政品质,这样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将课程思政中的隐性教育方式和思政课程中的显性教学方式相互协调。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设置每节课的课程内容和方法时,应当根据实际课程中学生们的学习状况来充分降低说教类型的教学时间,而是转变为带领学生们在实践中建立自己创新型的知识观念。
2.4 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使得学科内容更有深度
当高校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时,他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从只关注专业课程知识转变为更加深入的分析课程自身的育人功能。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还应当记住课程育人的主要任务,通过丰富课程的思政内容来让学生们在丰富课程行为体验过程中产生对思想政治的共鸣,从而让专业知识的传授不那么枯燥。此外,高校教师还应当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了解他们的不同学习兴趣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向,比如文科学生更喜欢在课程学习时听一些有关思政的故事,而工科学生则更喜欢启发式教学的思政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从高校思政课堂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每个高校教师都应当遵循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将每节专业课程的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在新时代中让学生们与当今社会的一些用人要求相呼应。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进而充分实现学生们每个学科的思政覆盖。
参考文献:
[1]刘凯,朱宗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路径探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2(02):8-11.
[2]王雪.浅谈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耦合机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3):4-5.
[3]张陶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程生态共同体之构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50-55.
[4]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0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