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渔歌的现状与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7
/ 3

汕尾渔歌的现状与传承

卢文静 1 Dr.Nicha Pattananon 2

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 ( Bangkokthonburi University)

摘要:汕尾渔歌内容丰富、富有哲理,涉及渔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渔区的风土人情,体现了渔民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是纪录渔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档案和活字典。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渔歌的传承没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现对汕尾渔歌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只有适应当下时代的渔歌才有“活”下去的路,从而有效传承。

关键字:汕尾渔歌 现状 传承


汕尾渔歌是中国传统民歌,是我国三大渔歌体系之一“南海渔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疍民世代相传的民间口头艺术,是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汕尾渔歌内容广泛,充分反映了汕尾地区疍家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汕尾渔歌淳朴优美,浸透着丰富的海洋文化和新时代的心声。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渔歌的现状和深入实践,进一步梳理汕尾渔歌的文化脉络从而更有效的传承渔歌。

一、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

中国地域辽阔,海岸线漫长,江河湖泊众多,各地民风民俗各不相同,因此,也就不同的渔歌渔曲。它是记载历史发展的轨迹,是纪1录渔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档案和活字典。汕尾渔歌,源自我国古代的瓯越族,瓯越是百越族之一,居今浙江省永嘉县瓯江一带。“瓯船”之名由此而来。汕尾渔歌为汕尾瓯船渔民用闽南方言(福佬话)所编唱的歌。汕尾瓯船渔民旧称疍民或疍户、疍家。疍民长期濒水而居,赖水而生,随潮往来,捕鱼为业。北宋绍圣初年,苏轼被贬惠州,最先写了“舣舟疍户龙岗窟”等诗句来反映泊居水域的疍家。可见疍民水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之前。明嘉靖《海丰县志》也有记载:海丰沿海的石帆港、鱼尾澳、湖东港、捷胜港、白沙湖、遮浪角、大穗港、长沙港、五里沙等,都是明代海陆丰瓯船渔民停泊的地方。疍民善于用歌声抒发和表达内心情感,渔歌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长年漂泊无定的水居生活中,在艰险的捕鱼生产劳动中,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和需要用歌声表达出来的内心的冲动。妇女在织网、纺线、补网等日常劳作中,也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他们四处漂泊,备受欺凌,时有为避风躲难而断饮的状况出现,每逢此时,他们便即兴编词编曲,用祖先传下来的各种调子宣泄心中的积愤和表达 对生活的向往,并代代相传。


二、汕尾渔歌的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实际性工作。汕尾市文化相关部门单位对汕尾渔歌的传承发展工作也十分重视:一是在建立渔歌基地方面,2013年成立汕尾渔歌基地、渔歌队,专门组织人员对汕尾渔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创编了形式多样的渔歌节目,多次参加国家、省级的比赛或展演,均都获得较佳奖项。二是在队伍建设方面,汕尾渔歌队自成立以来,不断培养渔歌人才,扩大传唱队伍,为汕尾渔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汕尾渔歌队在促进渔歌生态区的社会活态传承的同时创作汕尾渔歌作品,向外界展示了汕尾的地方特色文化和魅力。汕尾渔歌队成立后,汇集了125名热爱汕尾渔歌的各类人才,包括渔歌专家、舞蹈老师及渔歌演员.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人 基地人才涵盖了老、中、青、少各年龄阶段。三是在渔歌教授方面,近年来, 渔歌队歌手以以老带新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加入渔歌学习的队伍;现今汕尾渔歌累计培养渔歌人才500多人。四是渔歌活动与作品方面,2014年11月汕尾渔歌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2015年1月,汕尾渔歌传承基地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该传承基地现有《喊出金银满滩头》《斗歌》和大型汕尾渔歌剧《默娘》等渔歌作品。除汕尾渔歌传承基地外,汕尾渔歌队有《织网谣》、《出海 捕鱼》和《娶新娘》等经典渔歌曲目在汕尾地区广泛流传,渔歌创作作品参加省内外及港澳文化交流活动获得多个奖项,其中:获广东省第十一届“百歌颂中华”汕尾赛区比赛群众歌会类金奖,并获总决赛铜奖;获2018年广东省(汕尾)渔歌邀请赛渔歌表演金奖,渔歌剧《默娘》入选广东省第十二届文化艺术节参演剧目,国家级非物质物化遗传名录项目汕尾渔歌专场“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在中国首都北京民族剧院专场演出,2020年汕尾渔歌《渔家代代颂党恩》参加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获得铜奖等。汕尾渔歌队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还排练了多场公益渔歌演出下基层和渔歌进校园的专场演出。五是在教育方面,几年前汕尾市新港中心小学将汕尾渔歌编成校本教材,开始在街道小学系统传承,但缺乏教育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渔歌在校园的开展比较困难,传承的道路很艰巨。

汕尾市音乐工作者开展对汕尾渔歌的抢救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这些措施与大力弘扬渔歌文化还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保护和发展汕尾渔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诸多因素,抑制了汕尾渔歌发展。如资金缺乏、对传统文化认识薄弱、传承比较家族化、形式化;再加上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文化意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愿学唱渔歌。这样,造成了汕尾渔歌的传承很局限。现实情况说明,近几年的渔歌发展已经成型上了轨道,如果对渔歌不乘重追击加以改革和系统普及,汕尾渔歌的传承终会只能原地周旋 。

三、汕尾渔歌的传承

汕尾渔歌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瓯船渔民依靠口传心授的“家族性传承,”主要是代代相传、绳绳相继。这种家庭范畴的自然传承方式,不具备文字而且缺乏有意识传承的思想观念,导致长期处于极其松散、碎片化的传承状态,当下我们要改变传统传承的模式,变家族性传承为社会性传承,才能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传承,才能让渔歌在不断普及的同时得到提高,从而让渔歌活动保持传承性,发展性和持续性。

(一)传承的意义

汕尾渔歌文化作为乡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蕴含着当地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重要价值,在传承中对当地人民发挥着教化作用,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承与教化作用,是其它文化形式所不可替代。而在中国处于"现代化"进程的今天,众多原本流传在田间口岸、生产劳作中的乡土音乐文化,由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又得不到学校音乐教育的垂青。很多乡土音乐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些乡土音乐文化不可逆转的消失,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日趋缩小。所以绝不能让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份子”--汕尾渔歌流失,有效传承渔歌刻不容缓,。

(二)汕尾渔歌在校园的传承

拓宽传承空间让渔歌走进校园。笔者认为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工作班子,加强师资培训。由文化部门抽调文化干部和熟悉内行的学者、渔民歌手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配合学校,加强对渔歌艺术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并负责培训各校的音乐教师。2.编写校本教材,融渔歌文化于音乐教学中。参考渔歌专著《善美渔韵.渔歌王黄琛作品集》、文化丛书《南海渔唱—汕尾渔歌》等出版作品,编写渔歌校本教材,向学生传授渔歌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价值等,让学生理解学好渔歌的重要意义,从而热爱地方特色的渔歌文化。3.开展渔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当地文化和学生的喜爱,把汕尾渔歌有机融合,让渔歌潜移默化渗入在校园生活中。例如,课间校园广播音乐切入汕尾渔歌;成立校园渔歌社,鼓励学生学习或编排渔歌音乐;开展校园艺术节---渔歌展演比赛,激发学生对渔歌学习的兴趣;定期邀请渔歌传承的艺术家一同学习交流,不断扩大渔歌传承的覆盖面。4.汕尾渔歌要“唱得起、传得开、留的住”。首先,汕尾渔歌引入校园音乐教程之一,在本校能被学生所广泛喜爱、兴唱。其次,渔歌应融入生活,有生活的样子,就像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校园文化里的“琴棋书画”,尚于师生的日常生活. 2018年龙山中学渔歌队编导的渔歌节目《浣溪沙》应邀参加央视组织的文艺展演,受到一致好评。事实证明渔歌能走上国家舞台,是与我们平时的积累分不开的,这里强调的“留得住”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汕尾渔歌在沿海村港的传承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消除贫困拉近了乡镇距离,促进和谐发展。为了打造新农村新风貌各地方政府下足了功夫,硬实力的打造我们是可以看到的但在软实力上我们还欠缺拓展和创新。为此将渔歌系统化在汕尾沿海各村港设立渔歌文化交流站,不但解决了新农村软实力发提升、丰富村民的日常活动、提升国民音乐素质还能有效传承渔歌。以下是几点建议:1. 由市文化部门牵头,汕尾市渔歌基地选调沿海渔民音乐爱好者培养沿海乡镇渔歌传承者,服务于沿海乡镇。2.在沿海一带村村设立渔歌交流中心。渔歌队人员由本村音乐爱好者或是学校师生等。每周至少有一次以上的艺术交流。3.设定市渔歌活动交流:一年至少有一次原创渔歌表演比赛,以镇文化部门推送的形式进行市级比赛。文化部门带领市渔歌基地老师每月至少有两次送教或送歌帮扶支持乡镇渔歌文化。设定每年的开港日为渔歌日,男女老少都可到当地渔港或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观看渔歌节目和参与现场游戏活动促进对渔文化的了解4.市文化部门支持渔歌活动经费,乡镇渔歌中心交流经费由村委负责。打造沿海红色旅游,把汕尾渔歌文化做成一张活名片,有偿组织渔歌队在红色旅游点进行演出,所得经费作为渔歌队演出的酬劳。经济与文化紧密结合,传承渔歌特色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打造靓丽明珠新局势。


(四)汕尾渔歌在汕尾市民生活中的传承

汕尾旧称海陆丰历史绵远流长,不论在文艺、制作工艺还是饮食习惯都留下了许多的传统特色,而人们也都保留着这些传统文化。在海陆丰家家户户喝擂茶,擂茶是汕尾人民的生活更是汕尾人民的“家常便饭”。渔民喝擂茶,边食边唱边为客人热情加茶。现代汕尾年轻人节奏快压力大,如是这样的生活氛围能够在基层快乐传播也是一件美事,传统文化融进生活,人人都是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渔歌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渔歌在生活是真实的写照,渔家人在婚嫁、劳作、爱情、生活趣事及叙事中积累大量的渔歌,汕尾渔歌代代相传。借助线上线下的资源共享汕尾人民,可以利用像全民K歌这样的唱歌平台提供给歌友们学习;可以征集翻唱新渔歌,参照渔歌格式要求,旋律不变内容根据生活体验改编。从而提高汕尾市民热爱渔歌和学习渔歌的积极性;不仅是传承还要创新,适应当下时代的渔歌才有“活”下去的路。

四、总结

渔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沿海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好渔歌这一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我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汕尾渔歌更是汕尾传统文化的一张活名片,传承家乡传统文化人人有责。创新新型渔歌,与时俱进进入中国新时代,为中国传统文化、乡土特色文化、汕尾渔歌非遗文化接力。


参考文献:

1. 李建萍,中国渔歌的保护和传承价值,古今农业2016年第4期80页。

2. 马薇珊 神州民俗2011年164期 文化遗产 《浅谈汕尾渔歌的渊源、成名、现状及其传承发展》

3. 李天怀 广东汕尾渔歌研究 2012(5)

4. 姚三军 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中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J] 2015 (5)

5. 卢文静 汕尾渔歌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 岭南音乐2020(12)

6.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部“寻找最美教师2018年颁奖典礼”http://tv.cctv.com/special/2018zmjs/index.shtml

7.罗光钊 林汉齐 钟训成著广东非遗文化遗产丛书《南海渔唱—汕尾渔歌》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2.12

8.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汕尾音乐家协会编《善美渔韵—渔歌王黄琛作品集》;广州.花城出版社 2018 .2


特别鸣谢汕尾市音乐家协会、原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林汉齐为我提供相关资料与帮助。


11卢文静,女,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 Bangkokthonburi University)音乐教育

硕士研究生

2 Nicha Pattananon 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 Bangkokthonburi University) 音乐学院教师,音乐博士

(论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