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非遗资料外宣翻译则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在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认识国家非遗历史及社会价值方面发挥着关键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非遗外宣翻译虽然有获取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不利于对非遗外宣翻译质量的确保。本文主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
基于非遗国家传播的前提下来说,其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交际中,外宣翻译主要发挥着媒介作用,为国际受众了解中国非遗文化提供了渠道,加大对非遗外宣翻译的重视度,可提升世界受众中对我国非遗的认知,有利于推动中国非遗文化传播顺利有效的进行。
1、外宣翻译受众认同原则
针对外宣翻译而言,其是一种典型的国际传播现象,在强调对外宣传的过程中,中国特色是主要传播课题。同时,在西方传播学理论持续持续引入的前提下,我国理论界已逐渐替换了对外宣传的概念,改为了对外传播,特点主要体现于对外信息交流具双向互动特点,需加大对对象国目标受众及国际传播效果的重视。
外宣翻译主要发挥着向外国人宣传及介绍我国民族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信息的作用,涵盖的文本非常广泛,包含了新闻、旅游、政治性文本等,具备目的性及时效性,能够促使受众准确理解、获取异国信息,达到宣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明确预期效果及目标受众极为关键。因此,为确保最大化的在译文中体现出外宣资料的功效,就需严格遵守译以致用的原则,译者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应合理的应用变译理论,满足读者的特定需求,确保译文受众能够顺利的摄取所需信息,充分的体现出原位本所具备的价值。有学者指出,通过对中国首部汉英语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探讨、分析发现,我国译者缺乏寻求西方受众认同的意识,且摘译内容也缺乏合理性等,就提出了以目的语为归属的策略,避免受众在摄取译文信息时遇到阻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外宣翻译实效性的提高[1]。
2、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策略
(1)归化意译策略
一般而言,两种文化初期接触时,译者就可使用归化方法,促使译入语读者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可最大化的保护并表达出原始文化,达到传递的目的。外宣翻译应严格遵守相关翻译标准,如可理解性、真实、明晰等,基于归化意译翻译策略的前提下,基于具体需求合理的应用异化策略。在非遗文化专属词汇汇总,对于富有民宿典故的文化术语,归化意译具备较强的适用性,可实现对原词信息的准确传达,促使外宣受众能够获取与原词语境一致的认同感,可基于外宣语境需要的前提下,放弃原译词的形式对等,在对原词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后,达到将意识 规划释义出的目的[2]。例如,济公可翻译为Chinese Robin Hood;西施可翻译为Chinese Cleopatra;中医方剂百合固金汤中,主要包含了当归、贝母、百合等药材,发挥着化痰止咳等功效,在翻译时需充分考虑外宣受众的可接受性,译作Lily Decoction for Strengthening Lung,将所附关键信息释义出,这样外国受众能够接受。
(2)变译编译策略
基于翻译目的前提下来说,其直接决定着翻译行为,故确保翻译外宣目的达成则是外宣翻译的根本原则。在此过程中,需确保译文通俗易懂、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同时也需具备赏心悦目的特点,避免源文、译文功能不对等情况的发生,才可为译文质量及外宣翻译的成功提供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外宣翻译文本类型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不同文本的功能及目的也各不相同,译者需基于文本类型的前提下,使用针对性的翻译策略,这也是避免外宣翻译不达预期的关键[3]。另外,针对变译而言,其是外宣翻译的一种新视角,具有宏观性的特点,通过浓缩、阐释、补充等变通手段的使用,可达到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抑或是翻译部分内容的目的 ,即以特定条件为前提,摄取特定读者需要的特定信息,极具针对性。编译是主要基于特定情境下,根据受众的接受新,充分考虑其特定需求的一种翻译策略,可充分的将原作使用价值凸显出来,包含改写、增补、删减等。例如,采取变译编译外宣翻译策略,可将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译为Her beautiful eyes blazed with anger。
(3)直译加注策略
对于国外受众而言,其熟知、接受中国武术,如阴阳、气功所对应的音译词yinyang,qigong,为最大化确保受众的接受效果,在外宣翻译的过程中,就可首先直译加注的策略,以手挥琵琶为例,译文为playing the Pipa,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4)兼顾忠于原则、便于理解
以我国传统戏剧为例,很多都已纳入国家非遗名录,在进行外宣翻译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大量的古语,抑或是方言。因此,译者不仅要忠于审美,还需确保理解的有效性,在最大化保持原作风姿的基础上,对古语和方言予以简化处理,便于外观受众理解。据有关调查指出,很多外国人对我国的布袋木偶表现处理收藏意愿。而金陵十二衩布袋木偶是杰出代表,对于林黛玉的介绍,原文有眼颦秋水、袅袅婷婷等词语,外国受众在理解上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如难以理解秋水代表眼睛。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需将难以理解的中文古语予以简化处理,转变成现代文,之后考虑英文行文[4]。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最大化保持古语韵文,如介绍林黛玉时,可译为Daiyu,who bore finely arched eycbrows and limpid eyes ,delicate featrues.
结语
综上所述,在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形象中,非遗外宣翻译是重要手段。我国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及发扬,提高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就需加大对非遗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视度,不断的创新、优化翻译策略,以确保外国受众能够更加准确、清晰获取我国非遗文化信息并理解。
参考文献
[1]胡兴文.中国文化走出去:面向受众的翻译出版路径[J].中国出版.2014(1): 34-35.
[2]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8(5):41—44.
[3]李崇月,张健.试谈 “ 外宣翻译”的翻译[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78.
[4]董力燕,董力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解释学属性研究[J].华章,2018,(11):86.
作者简介
肖扬,女(1984-)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中级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