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2


浅议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

王从玉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 特兴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是当前我们农村《道德与法治》教育仍存在些“虚、大、空”的现象。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提高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的认识,加强重视程度,结合实际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课堂教学,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就会让道德与法治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 道德与法治 实践


当前我们农村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仍存在些“虚、大、空”的现象。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的认识,加强重视程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同时还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小学德育是否取得良好效果的试金石。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起来,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探讨,让《道德与法治》能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必要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如:有的学生总是喜欢吃零食、买玩具,这无疑是乱花钱,针对这些,我走进学生和他们谈心,积极引导他们身上尽量少带零花钱;买储钱罐将节省的钱买学习用品或捐给贫困失学的儿童。我还让学生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我让别人监督我,再吃就挨打。”也有的说:“我偷偷地做,让他们瞧不见我。”还有的说:“当我嘴馋的时候,要时刻告诫自己,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钱。”……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好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做,学生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二)巧用教材中的故事,让学生知情明理  

《道德与法治》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的。因此,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已成为这门学科的灵魂。只有联系学生生活,才可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教材中大多选有一个主体故事,而且这些故事的选取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人和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中感悟高尚,从而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榜样。开展讨论时,学生们畅所欲言,结合自己的学习谈感想,说体会,表决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明理的目的。 

(三)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不单只要求在课堂上实现教育目的,还应把学习贯穿到具体生活之中。有一些实践内容,要敢于解放学生,走出课堂,真正地去实践,而不仅仅是局限在课本与课堂之内,真正地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实践性发扬光大。不是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背度诵一二三条,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大家会对你有什么评价,这样使学生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建立自己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教与学植根于农村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通过其在生活爱生活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构建起来的;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学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一)加强爱农村、爱家乡教育

现在有许多身在农村、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我准备了“荷田月色”“心花路放”“走马新村”“金夫人花海摄影基地”等许多家乡的美景照片让孩子们欣赏,还让孩子们当小导游把自己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听,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家乡。

(二)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教《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一课时,不仅仅局限于古代,完全可以说说当代,且说我们眼前镇上的走马新村蔬菜基地,并联系蔬菜基地的一个技术人员给大家讲解无土栽培技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是必需的,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课堂教学,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要根据课程安排来选择相应的教育方程。然而,在某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是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现实社会中是终就被淘汰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让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能散发出异彩,紧追时代的潮流。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开放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就可以预先让学生把实地收集的交通标志、交通信号、交通标线等带进课堂,走进生活的教学要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强得多,这样学生就在实际生活中轻松地学习了交通知识。

(二)小组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去思索,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敢于表现自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注意到这一点,给学生一个自我提升的舞台,他们一定可以还我们一个惊喜。

(三)情景表演模式

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取讲故事、听歌曲、情景朗读、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景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学生能充分参与、积极表现,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意识,内化道德情感,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体验妈妈怀孕”。一个小女孩书包背在胸前,双手小心地护着大肚子(书包),慢慢地吃力地走上台阶,再慢慢地吃力地回到位置上,一只手按住凳子,另一只手仍护着大肚子,小心翼翼地慢慢坐下。这一在常人看来极易做到的简单动作,对于孕妈来说是多么的不易。这样转换角色,不用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已经体会到妈妈养育我们的不容易。这个时候就水到渠成抛出了“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呢?”学生们真情流露、发言积极,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当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仍存在“虚、大、空”的现象,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课堂教学,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相信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就会迎来真正美好的春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