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6


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研究

接剑桥1 张 驰2 1.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嘉定,邮编 201806; 2.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邮编 750021


摘要:思政文化建设研究起始育人需要,立足实证研究,依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紧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党的政治文化引领作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开展课堂内思政教学与校园内法治文化体验相结合、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修身活动、疫情思政研讨等形式,创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为一体的文化育人圈;在高校贯彻、落实和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举措,推动立德树人新发展;形成思政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指导原则;对思政文化育人平台建设的路径进行设计、探索与实践,希望为高校提供可行借鉴的素材。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文化;基本指导原则;育人平台建设;创新价值蕴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暨思政文化建设,这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整合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之“盐”溶入学校教育之“汤”,推动立德树人新发展的具体举措。

一、从事研究的基础背景

为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上海市作为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出“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发展理念与一体构建的制度体系;对加强我市高校党的建设、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具体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和重要的战略部署。面对时代形势、根本任务和发展要求,高校党组织应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响应我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号召,结合本校实际,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具体举措,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摆在首要位置。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高校对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重视不够、核心价值引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弱化虚化甚至边缘化;有的校领导对依法治校的重视及至治理现代化的理解不深刻,悦纳程度比较清浅、意识淡漠;而且民主参与治理不足、甚至严重欠缺。基于形势发展需要和高校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发研究者法律专业上的揣度;加之,最近几年高校师生犯罪率开始攀高暨学生的违纪与犯意、教师对法治的玷损等,研究者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展开理性地审视与育人责任的选择: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改革与突破上发力、从理论创新与平台搭建上入手,尝试调动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参与育人,着力落实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各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力争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育人的新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育人体系,对此展开有益地探索、创新与可持续地实践,从而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推动立德树人新发展。这对高校实施全面依法治理、推进思政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和重要的法治价值。

二、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加强高校思政文化建设应起始育人的根本需要,要立足实证研究、争取实践创新,坚持“立德树人新时代,核心价值育新人”的宗旨,在党的政治文化引领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下,依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逻辑和规范要求,实施思政文化育人的具体举措、展开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文化育人圈。

(一)在文化设计上应立足五个“为主”

在思政文化建设的项目设计上应立足五个“为主”:暨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传播路径为主线;以学校现有的思政文化元素为主基,如最近几年开展的校园传统文化创新项目国韵坊、律政苑等;以思政文化育人平台的设计与建设为主载,以课堂思政教学与法治教研为主阵地,在前期已有研究与现有校园文化开展的基础上,尝试从理论研究向制度建构转变、从项目建设创新向实践平台搭建上转型,使高校思政文化建设有立足之地,有扎根之势。

(二)在实践中要坚持四个方面的“融入”

高校思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在于,首先,应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学教研实践中。暨在思政教学引用的法治案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科学阐释、发挥价值引领,在教书育人中能够为思政教学教研形成相应的课件资料,从而能够激发科研育人;其次,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四个百日”文明修身工程活动中。在活动育人的无声之中提升师生的文明素质与法治素养,同时开展资助育人等各种活动;再如启动互联网、APP、易班+核心价值(法治),或核心易班、易起学法(或法治)、青春“律”动等多媒体、融媒体形式,进而渐续渗透实现网络思政育人;再次,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法治文化建设中。

这样会为争创依法治校标准校或示范校营造文化氛围,让师生在获得安全感、体验感中,实现实践育人;在文化氛围型塑的环境育人中,收获管理育人的成效;与此同时,可以为学校道路、广场等标志性建筑命名提供文化内涵素材,深挖学校文化、历史等校史文化资源,浸润文化育人;又次,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中。深挖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育人功能,实现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效应,使全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使命,在全员育人中,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的辐射效应。

最后必须明确并且强调的是,将核心价值融入时政育人中,或者说形势育人中。根据今年疫情情况,开展疫情专题研讨与教育、抗疫征文活动等,深挖抗疫中以及后疫情时代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正能量的故事与案例、先进事迹等,将蕴含抗疫精神的思政元素融入后疫情时代的思政教育教学中,发挥形势育人的时政性,通过利用身边和社会现实中的思政资源,拓展社会育人圈,体现出形势育人或时政育人、思政育人的功能与价值,实现社会圈的育人功能与实效。

(三)在基本思路上应尝试实现三个“结合”

加强高校思政文化建设,应尝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传播、以及在载体搭建创新上相契合;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应该与思政文化浸润相融合;课内教学与校内体验以及社会思政资源的利用相结合。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文化的具体建设路径融为一体。

(四)在文化建设上要努力营造“三圈”育人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中,要努力营造、并创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为一体、与社会第三课堂相结合的以文化人、以法育人的育人圈,为“三圈三全十育人”举措着墨添色。让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占领主阵地夯实政治基因,彰显这类高校思政文化建设的底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规矩有规则、思政文化建设有引领能创新,为高校思政文化育人提供政策支持、法治支撑、政治引领和道德保障。

三、文化建设的基本成效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在理论探究、专题教学、平台建设、修身活动和依法治校等方面将取得明显成效,它所呈现出来的创新特色,希望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素材,它具有可持续的文化价值与教育实践的法治蕴意,对高校思政文化育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持久的意义。

(一)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1.理论建构上,形成文化建设的指导性原则

在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对政治组织的顶层设计、国家政策的价值导向、规范制度的具体依据以及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应展开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为思政文化建设寻求法治支撑和制度依据。

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校思政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指导性原则,暨发挥政治引领的根本性原则、遵循依法治校的基本原则、坚持公益办学的宗旨性原则、注重民主参与的基础性原则,以及价值导向上的政策性原则、服务工作上的合理性原则、文化建设形式上的多样性原则、品牌文化上的创新性原则、课程育人上的专业性原则等,这是高校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系统性指导原则。

2.实践育人中,提供文化育人平台建设素材

对高校思政文化育人平台建设的路径展开探索与实践,依循核心价值观融入的路径展开构思,在对设计理念进行理论证成、并尝试实践的基础上,依次对政治文化引领的路径、专业文化建设的路径、载体搭建方面的路径、品牌文化建设的路径、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制度文化建设的路径、民主文化建设的路径、公益文化建设的路径、法治达标校建设路径等9个方面展开启示性探究。

在文化育人平台的尝试探索与搭建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与宪法法律知识图片展开剪辑与制作、对思文化宣传用语进行汇编与展示、对学校道路等建筑物提出文化内涵命名的意见与建议等,为高校的第二课堂暨校园圈育人提供一套可以复制、可行借鉴、可能操作的素材,对加强高校思政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能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上述通过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构成的第一课堂、核心价值引领文明修身活动与校园内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结合的第二课堂、核心价值落地家庭初始教育与社会法治环境、社会时政资源的可期利用形成的第三课堂等平台建设形式,从而挖掘和发挥“三圈三全十育人”中的“三圈”育人功效。

3.专题教学上,探索思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育人主渠道,重点是深化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人文素质选修课为拓展,以综合素养课为支撑,以专业教育课为辐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将蕴涵核心价值观的案例融入思政课堂,在专题教学中试行对分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思政课程基础文化建设和课程思政的专业文化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的同频共振效应,使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承担育人使命,彰显专业育人、全员育人成效;通过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整体框架,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和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在教书育人中开创专业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课件、视频资料的收集、制作与汇编,为实施课堂教学,深化思政第一课堂育人圈、探索高校思政课堂对分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撑与理论准备。

4.实践活动中,开展“四个”百日文明修身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四个百日”文明修身工程系列活动中,尝试设计出以阶梯式的路径为凭依,开展四个“百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即第一个百日行动以“文明修身”打造文明校园为主题;第二个百日行动以“诚信友善”深化道德熏陶为主题;第三个百日行动以“感恩奉献”凸显主流价值;第四个百日以“责任敬业”来迎接社会的挑战。尝试开创“精品活动学校主导,个性活动各系(院)二级单位创新拓展,日常活动各班开展”的多层级校园思政文化活动格局,构建起“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圈,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立德树人工作的层级和成效。

可以说,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师生的“四个百日文明修身行动”中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夯实政治基因、提高师生的政治素质、增强师生的法治素养,具有直接渗透和浸润的实感功能与直观效果;在活动育人的无声之中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与法治素养;同时开展资助育人活动,举办资助文化节;启动互联网、APP、易班+核心价值(法治),或核心易班、易起学法(或法治)、青春“律”动等多媒体、融媒体形式,进而渐续渗透网络思政育人。

5.依法治理上,促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建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依法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对各高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开展的依法治校标准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各高校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汇编、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形成依法治校氛围、提高民主参与治理能力、增强师生权利意识、型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价值;对推进各高校继续深化综合改革、以及依法治理、规范办学的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和法治支撑。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在思想意识、理论研究、价值引领、文明修身、思政教学、专业育人、制度建设、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平台设计等方面,从顶层设计到活动落地,需要解决如下主要问题:

1.顶层设计增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问题

在顶层设计上,增强党的领导与建设的重要性、根本性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从而破解思想意识关注不够的问题。

2.理论研究形成建设原则的指导性问题

在理论探究中,初步形成思政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指导原则,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理论上的困惑、制度中的困难、运行体制机制上的困顿。

3.项目落地契合文明修身的实践性问题

在思政文化建设项目落地过程中,具体解决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与文明修身契合的实践性问题。

4.育人路径增强价值引领的导向性问题

在育人路径设计上,坚持并坚定价值引领的导向性问题应该得到根本解决。

5.平台搭建启发育人创新的应用性问题

在平台搭建过程中,对育人平台创新应用性的顾虑,应随着思政文化建设相关项目的推进和落实,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6.参与治理探索民主权益的基础性问题

通过创新师生参与治理的法治路径,如一线处室和重要部门的普通教职工行使特别一票权、在工会内部独立专设法律服务部门等,在拓宽民主权益行使的基础性问题上,寻求到法治支撑和制度庇护。

7.疫情思政拓展形势育人的时政性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将蕴涵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正能量的故事与案例等思政元素,融入后疫情时代的思政教育教学中,这不仅能解决了疫情期间思政文化建设的难题,而且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政内容拓展、发挥形势育人的时政性问题。

(三)预期突破与创新特色

1.形成系统性指导性原则,理论创新凸显法治底色

通过对具体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其法律法规的综合分析,旨在已有制度层面和法治环境中,紧紧围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党的政治文化的主导、引领作用,为加强高校的思政文化建设探索其政治要求、法治理念、基础法律规定、现实建设需要等实际支撑;进而归纳、凝练、形成系统性、指导性的文化建设原则。

2.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路径探索彰显政治本色

通过开展核心价值观融入式、或嵌入式的思政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奠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厚度、拓宽核心价值融入视野的广度、提升思想政治与法治意识上的高度、夯实项目设计与实施创新的维度,为高校提供可行借鉴的思政文化建设素材,从而为厚植文化建设底蕴夯实政治基因。

3.创新思政文化育人载体,平台搭建呈显品牌特色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对文化育人平台建设的路径进行设计、探索、创新与实践;通过对文化育人重点平台的搭建来呈现品牌与创新特色,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向具体建设项目上的成果转化;在理论探究、平台设计、项目落地中,反思遇到的问题与文化建设的困惑,尝试提出解决的初步构想,期望在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

(四)文化价值与实践蕴意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项目设计与实施中的理论创新、平台设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希望为兄弟院校提供一套可以复制、可行借鉴、可能推广的素材,它具有一定的思政文化育人价值和可持续的思政教育实践蕴意:

1.制度支撑实证法理基础,指导原则蕴涵理论创新

在对思政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的法治支撑展开探究与证成的基础上,形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指导性原则;在原则的法理阐释中,蕴含着思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在项目设计的客观描述中证成原则的法理基础。

2.核心价值发挥政治引领,思政教育滋养文化生成

发挥党的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文化建设与价值观契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渐续滋养、浸润校园法治文化的生成和生长。

3.思政课程渗透法治思想,核心价值融入案例教学

在思政课程的案例教学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同时在校园环境与思政文化建设中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渗透,凭依提高师生的政治素质与法治素养。

4.育人平台尝试实体设计,内涵建设厚植文化底蕴

搭建育人平台是校园思政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创新载体,这为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厚植文化底蕴提供了实体依靠。

5.民主参与拓宽路径依赖,专设部门庇护师生权益

一线处室和重要部门的普通教职工行使特别一票权、以及在工会内部独立专设法律服务部门的探索与实践,为高校保障师生权益、加强思政文化建设夯实民主基础。

6.治理体制孕育制度创新,高校法治促进长效发展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依法治理的各项工作中,为依法治校营造文化氛围,在法治文化滋养中,生成和生长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基础,为保障高校的规范发展形成长效的体制机制。

四、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在具体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针对落地情况,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深度探究:

首先,提高政治站位,把牢立德树人;突出党领导的重要性,立足育人的根本性。

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提高政治站位,突出党领导的重要性,落实党的建设的基础性;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始终把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育人的根本性。这是提高师生政治素质与法治素养、进行思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其次,加强理论研究,注重育人创新;强化思想上的指导性,拓展形式上的创新性。

在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上,要探循法治支撑、寻求制度支持;要加强理论指导。通过理论创新,为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知识铺垫,从而强化思想上的指导性;要注重育人形式创新。要擅于利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如实体平台的搭建等,让师生具有获得感和体验感,通过拓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方式,实现平台上的创新性。

最后,适应形势需要,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内容上的灵活性,实践育人上的时证性。

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适时适事适情调整思政文化建设内容,在内容设计上要有一定的灵活度;适应形势需要,要及时调整实施内容,以便更好地挖掘收集利用身边和社会上的思政资源。如抗疫中出现涵容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例,通过专题研讨的引导,激发师生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与责任担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发挥时政育人的实效。

结束语

对思想政治文化育人建设的研究是根据我市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 深入贯彻落实我市"三圈三全十育人"的重大举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之中,经过不懈努力,通过不断推进,力争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整合各方育人资源,努力解决、并基本实现课内课外融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教育契合的"三全育人"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竭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2018(192).

[2]贺志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J].首都教育学报,2012,(8).

[3]接剑桥.现代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的法治路径依赖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33-35.

[4]赵章彬.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研究[J].高教研究,2017(06):45-46.

[5]卫霞.高校法治文化体系建设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4).92-94.

[责任编辑: ]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ore valu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E Jian Qian 1 Zhang Chi2

(1.Shanghai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Polytechnic, Shanghai Jiading201806, China;

2. Ningxia University, Ningxia Yinchuan750021,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starts from the need of educating people,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following the basic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culture, and focusing on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culture, which is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egrating the core valu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in the campus, integrating the core values into the activities of cultural self-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earch on epidemic situations, etc. , the first classroom, the second classroom, the third classroom as one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Circ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implement and deepen the "three circles of Mitsutomo ten education" initiative,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ality and Foster New Development; To form the systematic guiding princip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design,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hoping to provide feasible reference materia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re Valu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u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ic

guiding principles;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novative value implication


邮箱:jiejianqiao2009@163.com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非营利民办高校法治文化育人平台建设的路径探索与实践》(批准编号:2018-D-161);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党的政治文化引领下加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Z201802);2019年上海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专项计划B类项目《核心价值观融入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思想政治与法治文化建设创新项目》(批准编号:20129B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1.接剑桥(1977--),男,汉族,山东莒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理论;2.张驰(1968--),男,汉族,江苏泗洪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经济法学。


1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