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洮北区平安镇中学 吉林 白城 137000
摘要:导语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学科的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也让导语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方向,一个成功的导语,离不开独特创新的思想,尊重学科特点、回归审美感受。
关键词:导语;语文;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陶行知所言,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获取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实际上,这种诱导式教学方式从导入文章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能否巧妙有效的导入,是整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那么设计一个有艺术性的导语有哪些具体策略呢?
一、语言科学简洁,敢于独特创新
导入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却不是课堂内容讲解的重点,对于有限的一节课,如果导入过长,不仅无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会偏离课堂实质,本末倒置。因此我们在导入的时候,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科学合理的安排导入内容,做到语言简洁凝练,一语中的。科学简洁的导入是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但是导语只有科学简洁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导入最大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这种兴趣主要得益于导语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正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独特的出场方式一样,不得不让初入贾府的林黛玉对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要使学生对导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最适宜采用这种循循善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导入方式,《论语》有云:“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从语言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出发,更能做到让学生“欲罢不能”。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歌女的初次登场,“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新奇的出场姿态,不仅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读者情不自禁的追随诗人的文笔去进一步了解歌女的身世经历。而没有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的导语是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平时的授课中,很多老师为了简单起见,直接说出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什么,语言虽则简洁凝练,但是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
二、体现文学特性,尊重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导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能够体现语文学科自身文学性特点的导语,会更有利于营造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语言氛围,有助于学生在整堂课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这种导语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贴近文本内容,尊重学科特点,例如我在讲到《周亚夫军细柳》这篇课文时,我主要借鉴《说文解字》的方法,从姓氏入手,先抛砖引玉,拿出自己姓氏“边”的甲骨文的图样,让学生猜测此字为何种姓氏,在与学生解释这个“边”字姓氏最初的来源后拿出课文主人公周亚夫的“周”的甲骨文图样,让学生继续猜测,此时学生对猜测已然有了好奇心,教师顺势讲解关于“周”字的演变过程,最后引出周亚夫这个人物,走入课文。这种从文字演变的角度出发的导入,既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不脱离文本,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又能让学生追根溯源,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这种特点的导语,赋予了导语本身的语文学科色彩,能在潜移默化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呈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再如很多课堂从作者其他的优秀作品入手,在老师深情地朗诵下引出课文,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这种感情基调的预设和氛围的营造,正是建立在尊重学科特点的基础上的,所以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也是在意料之中,反之有些课堂为了吸引学生眼球常常在导语部分设计毫无意义的导入环节,最后如脱缰的野马一样脱离文本,学生课后也只是记得导语的趣味性,却忽视了其课堂实质。
三、富有艺术美感,回归审美感受
吉林省语文名师孙立权老师说过,好的语文课是富有美感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当回归审美,这首先要求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要舞蹈起来。导语是舞蹈的“起势”部分,它决定了整支舞的基调和动效,排山倒海式的富有美感的开头,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我在《卜算子.咏梅》中这样导入:“ 今天老师要为大家引荐一位诗人,这位诗人老师为他起了一个称号,叫失意的末路英豪,何谓英豪呢?他可以是纵横捭阖、兼并四方的君王,也可以是驰骋沙场、金戈铁马的将士,还可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书生。他要有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忠义,也要有像武松徒手打虎的勇气,还要有似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才气。而今天咱们要介绍的这位诗人,他便是集忠、勇、才为一体的自号‘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南宋头号大诗人陆游。”这样浓墨重彩的引荐作者的导入方式,在内容上,使导语中呈现的人物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让学生对文章的作者产生钦佩和青睐之感,使其心生向往,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作者文本的兴趣;在形式上,运用了设问、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使语言富有美感,让人如沐春风,增添了语文别样的艺术气息。
总之,导语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学科的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也让导语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方向,一个成功的导语,离不开独特创新的思想,尊重学科特点、回归审美感受,沿着这样的方向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探索课堂的奥秘,让学生像即将破壳的鸡蛋一样从内部主动打破,形成一个有生命的课堂。
参考文献
赵银雪. 用语言筑起心灵共鸣的桥梁——论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J]. 新作文:教研, 2019(4):0150-0150.
孙红霞. 发挥教学语言艺术 构建鲜活语文课堂[J].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19(1).
李东梅. 浅谈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J]. 中文信息, 2019, 000(006):141.
李维维. 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 北方文学, 2019, 000(006):200,202.
杨水晶. 锤炼语言艺术,紧紧"粘"住学生[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19(Z4).
马玉琴.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探[J]. 甘肃教育, 2020(6):16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