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郁峰

蒙城职业教育中心 安徽 亳州 233500

摘 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培育学生拥有能够适应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与能力。核心素养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共同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必然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作出的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革新,要根据现今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结合设定教学内容的一般原则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而确立。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应对策略

正文: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词在教育界非常流行。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同组织研究并提出的。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以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在于“核心”。人的思想体系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共同素养与专门素养。共同素养即社会公民人人都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养,专门素养则是为从事某种工作而需要特别具有的某种素养。核心素养是共同素养中高于基础素养的部分,它是能够适应社会不断进步而使个体不断发展的素养,具有综合性和一般性的特征。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养成?或者说,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什么样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一、现今教学内容确立与组织方面潜在的问题

考察当下的教学内容,我们会发现:严重分离的学科教学标准控制了当前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科中心是当前教学内容编排的主要方式。也就是选择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通过简化或降低学科对学科知识点要求而建构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学术素养,这种编排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1] [2]。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会经常遭遇到来自学生的下列问题: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东西?

(一)机械的尊重教学标准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回答只能是:这是教学标准规定的。学科中心的教学标准规定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进一步规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3] [4]。教材的编排往往沿着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来进行演绎,教学过程当然也就只能按照学科知识的建构逻辑来进行,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这个学科的准专家就成为我们教学的潜在方向或目标。

(二)难以造就综合素养的学生

在这种形势下,学科化教学倾向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我们的教学中,综合的发生也仅仅是在大文(文科综合)和大理(理科综合)两个领域进行,于是“两种文化”倾向出现了[5]。这种形势下,难以造就真正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学科化教学使促进学生的各种品质全面发展成为一纸空谈。学生往往根据个人兴趣,个人能力或就业前景选择文综或理综,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专项学习某类学科知识,但同时也导致对另一学科知识的欠缺。就教学成果来看,理科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与情怀,而文科学生则相对缺乏相应的数理专业知识或常识。就文理两大综合领域来说,学生掌握的科目是互不相关,完全独立的。诚然,分科教学对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来说是有利的,但放眼未来,学生的人生,社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文综或理综区域。而取消文理分科教学模式又会加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并且不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培养素质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知识与能力的人才才是时代所需[6]。但是目前的学科化教学倾向会使人才结构僵化,对于培养综合性的社会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就当前的就业形势来说,理综方面的就业机会明显大于文综。这一方面导致了文理综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平等,另一方面,学校和学生的观念也停留在理科就业广泛,文科就业面窄的局限里,并且造成了普遍的重文轻理现象。

(三)勇敢者的探索

在教育工作中,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机构和教师对上述问题熟视无睹,在在几年前,有责任感的机构和教师已经行动起来,他们开始摆脱学科标准的约束,自主地通过选择教学内容和重新组织教学来拓展日常教学边界,例如,他们在科学课程的教育中引入科学史的内容,在学校中开设校本综合课程,等等,这种做法已经朝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迈进。

这种拓展和重新大体如下[7]:①跨越既定的学习内容,提供多方面的学习选择。在教育机构,教师会,并指导学生在现有的课程之外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让他们承担起自己学习的责任;②不局限于对学术内容的掌握,让学生思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世界的问题。教师们开始引导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引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将世界上发生的事件和学生的学科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地思考来达成创新性的思想和想法。③不仅关注学科的基本知识,也关注未来的综合能力的建构。教师突破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至酷,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合作能力、领导力、创业精神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④立足传统的基础学科,走向新兴的、综合的、边缘性的学科。例如,教师开始将生命伦理学、生态学的内容带进学生的日常课堂,在中小学让学生讨论心理学、社会学的内容以及其他能够应对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知识,等等。⑤突破传统学科之间相互隔离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与尝试。有的学科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解决与自己学科相关但是需要多学科整合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音乐教师让学生探讨音乐的乡土文化背景,化学教师让学生探讨食品安全,物理教师让学生探索小说中的物理知识,等等。⑥走出地域限制,面向世界。教师们将国际问题带进课堂,不再局限于让学生探索本地区和本国家的事务,这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

虽然以上这些发生在教学中的变化时自发的,并不具有全体教师的自觉性,但是正是他们的积极而有意义的探索,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培养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披了荆、斩了棘,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积累了原始的经验和知识。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内容需要革新

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的问题背后是“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什么知识更有价值或什么知识值得学习”的问题。什么知识更有价值?

(一)有价值的知识

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伟大的英国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之父赫伯特·斯宾塞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答案是:科学。

赫伯特·斯宾塞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人要过上完美的生活就要面对保全自己、获得生活资料、教养子女、履行社会责任和学会休闲等方面的问题[8] [9]。为了解决这五个方面的问题,人就需要这五个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为了自己的生存,人需要了解有关自己的生理学和卫生学的知识;为了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人需要具有与工业化上产相适应的物理学、化学、机械、电力等方面的知识;为了生儿育女,人需要保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会方面的科学知识;为了成为合格的公民,人需要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休闲娱乐不是及时行乐,人同样需要科学知识的支持。

面对信息革命带来的挑战,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仅仅具有科学知识的人。什么只是更有价值这个问题又一次摆在我们的面前。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价值知识点

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被巨大的信息量所冲击,我们也无法穷尽当今科学知识。面对核心素养的召唤,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新考虑什么知识更有价值的问题[10] [11] [12]

①有利于生人文底蕴的塑造。人文底蕴反映了一个人内心世界与精神支撑,其核心是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它表现在个人的思想行为等方面,体现了为人处事的准则与价值观。人文底蕴的塑造体现了综合性知识的重要性:个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个人的所独具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对世界与个人的独特的认知,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②有利于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内涵包含三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虽然知识是构成人类智慧结晶的根本因素,但某些知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反映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规律是有待质疑的。因此,学习具有科学意义的知识,剔除毫无价值的、伪科学性知识是很必要的。

③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基础性知识,而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长远影响,帮助其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知识即发展性知识。发展性知识高于考试范围之内,但却尤为重要。对学生学会高效自主的学习及终身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④有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哪个阶段的学习,终归要回归于当下的现实生活。知识多是以语言文字呈现的,但过于强调学术性以应对考试而忽略其实用性,那么知识就只有学术价值,而不能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发挥。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将视线放在知识的实用性与生活化方面,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

⑤有利于形成学生担当意识。价值观表现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反映出个体对于是非、好坏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形成多元、开放的价值体系对学生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敢于挑战、勇于担当是当下社会人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涵。

⑥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社会的发展的步调永远都是前进的,固步自封重从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阻力。而打破固有的模式,从多种角度、多个层次创造出新观点、新事物才能得出新的结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就表现出创新性知识的重要性。目前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是很好的例证。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一般性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它体现了教育者的主流思想,也体现了一段时期社会的主流文化。教学内容,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被赋予很重要的意义与这责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实用价值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

选择某种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一方面要注重知识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这类知识是否适应当前阶段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学生将来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意义[13]。它不仅要有实用价值,而且这种价值要贯穿学生终身发展的始终。而将某类知识具体化为课程内容,可以以当下社会、人文、科技等多方面为载体,付诸语言形象,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导。

(二)学科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人类的知识文明成果浩如烟海,将知识依据学科结构进行分类,则能够更好的梳理各类知识,这也使得知识结构更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但过于严谨的学科分类结构也会导致学科之间过于封闭,不能够很好的融会贯通[14]。而为了避免这种弊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即将实践生活中的常识注入教材、带入课堂。一方面,这打破了学科结构间知识的隔阂,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学习更加贴近现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基础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比重,只有打下夯实的基础才有无限提高的可能。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也确实是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淀。建立在稳固的基础知识之上,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跟当下社会、时代发展的潮流[15]。21世纪的社会科技的变化是日新月异,将目光停留在原地是行不通的,放眼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亿万年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动向,将会使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践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16]

①重视学生人文底蕴的塑造。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学习、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帮助形成学生独特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调。人文情怀是一种相对主观的、需要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于心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以帮助学生达到人文情怀的养成。

②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是严谨的、客观的。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并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考虑使学生能够理性思维,科学态度严谨;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并敢于批判质疑。

③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并能够保持终身学习,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量。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学生学会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的选择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明白学习的意义并对如何自主学习要有所指导。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趣味性都将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不仅包括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还应当涵盖个人的人生规划、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核心素养背景下健康生活的教育应该更贴近生活,从人的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而今,中小学有关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偏向于身心健康。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对自我认知更为全面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担当。当下学校教学内容对责任的理解更偏向于个体对个体、个体对集体。但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指导方针要求学生不仅要处理好个体的责任担当,也要立足于社会、国家、国际等方面。表现在其价值观念、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等多方面。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只针对学生个体。

⑥注重实践创新。实践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思维方式、处理事务的方式等。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还要有相当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并且两方面是融汇贯通的。只有创新的思想,一切都是浮云。只有实践动手能力,一切都停留在“中国制造”。所以有创新的思想和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五、总结

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相当于选择文化的过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核心素养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教学内容的改变就能实现,它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自己共同的责任。核心素养讲究平素养成而不能急于一时,它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来源于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对于个人来说,核心素养的养成是其个体发展的推动力,是实现自我的阶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是不断成长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只有找到适合的核心素养体系,顺应社会发展的浪潮,才能将人与社会无限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许兴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素养[N].山东教育报,2016-8-26(2).

[2]杨华.浅谈创新思维重要性及培养方法[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1-12.

[3]陈自鹏.也谈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教育,2016,(1):23-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