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前郭县乌兰傲都乡蒙古族中学, 吉林前郭 131124
摘要:快节奏的生活和一些传统观念产生冲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亲敬老”理念在人们的观念中逐渐淡化。当今社会人们为了生活变得淡漠,仿佛周围一切事情变得无关紧要,重树“孝亲敬老”在人们心中变得尤为重要。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孝亲敬老”这个理念必不可少,要从小培养中学生心中对社会和谐的憧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从心底深处激发中学生改变现有社会处境的动力。语文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将“孝亲敬老”这个理念刻进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语文课堂;孝亲敬老;潜移默化
引言: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伦理道德受到冲击。前几年风靡社会的“扶不扶”问题,仍未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如今社会空巢老人问题突出,致使许多老年人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安详。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自己善待别人的父母时,自己的父母或许也在享受着别人的善待。因此,要将“孝亲敬老”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而语文作为千年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担负着重要任务;初中,学生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心灵纯洁,是将“孝亲敬老”观念引入其中的关键时期。
一、课堂渗透孝亲敬老,引导同学换位思考
“孝亲敬老”这个话题并不是单凭几句话,几个小时就能讲清楚的,它是长期的、缓慢的、渐进的,它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探索、去理解、去实践。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必须有意无意的在讲课中提到这一点,或者在某一单元课题实践时,组织班级进行关于父母、关于老人的话题活动,如:关于父母生日的问答;“假如我变老了”征文比赛;街边晒太阳的老人绘画展示等等一些问答创作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语言组织力以及动手力等,还能引起学生对父母以及身边老年人的关心,老师适时将“孝亲敬老”这个理念在同学的脑海中加深印象【1】。例如八年级课文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写了朱自清与父亲在车站离别,他坐在车上看着父亲去买橘子时那个佝偻的背影,产生的一系列感受。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如:你们有认真看过父母的背影吗?/你们关于父母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之类的话题,还可以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如果你变成了自己的父母,从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父母的爱。
二、深入分析文章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
初中语文课文中充斥着许多关于孝、关于父母、关于老人的文章,这时,就需要语文教师带领同学去探索、去发现。课本里的文章都有其足够优秀的地方,欣赏时不能只停留在作品的表面,更要运用明亮的双眼去发现、用智慧的头脑去探索隐藏在其中的深刻含义。在课堂讲课前,语文老师必须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不论课堂上是否会出现,都要做好它会出现的准备。充分利用一篇课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内容,将“孝亲敬老”的理念融入其中,无形中影响学生【2】。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朱德万分悲痛,激起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老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除了对文章结构、艺术手法及主题内容等分析外,还要将课文的内容引入实际,进行一些问答,如:师:同学们,看了这篇文章,来分享一下各自的感受吧。生:我回家要好好抱抱爸爸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惹他们生气了等这些没有固定答案、同学都可以参与的问题,从中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将理论付诸行动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语文课堂的时间更是有限,所以,课下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中,老师教授的只是关于“孝亲敬老”理论部分,理论只有付诸实践才能生效,停留在观念中的“孝亲敬老”毫无所用。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选择时间,参与一些有关“孝亲敬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敬老院进行义务演出;组织探望空巢老人;组织学生父母进行感恩会等等一些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处在一种充满善意与爱的氛围中,感受父慈子孝带来的温暖,促进同学与父母的关系、提升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将世界的爱与善良刻入同学们的内心深处。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罗素的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在讲这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世界进行探索,激起他们对美好的追求。老师可以适时延伸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的话题,引导学生发现关于老年人的社会问题,从而提议同学组织敬老院文艺汇演之类的关爱老人的活动,使学生直面老人养老问题,通过与老人接触,感受内心的触动,更加深入体会“孝亲敬老”这个理念的重量。
四、总结
为了使“孝亲敬老”观念更好地融入中学生心中,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中倾注更多的心血,带领同学探索这个理念的真谛。语文老师要充分贯彻落实“孝亲敬老”的教育理念,使课堂上洋溢这种充满爱的氛围,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行动中将“孝亲敬老”带入社会的每个角落,唤醒人们藏在心底的爱。
参考文献
[1]王海霞.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孝亲敬老"教育的探讨.新课程.2019:11
[2]王桂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新智慧.2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