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9
/ 2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胡丽萍

玉溪市红塔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为先,授业次之,解惑为后。在现行教育环境之下,传道倾向于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做人。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件事情,为了做得更好,就会用心琢磨,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明白一件事情,同时,只有真正明白一件事情,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历。

关键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阅读、思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道为先,授业次之,解惑为后。个人认为,在现行教育环境之下,传道倾向于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做人。授业更倾向于教学,就是交给学生知识,而解惑应当是教会学生思考。由此不难看出,确实是应当先授业后解惑,因为知识是思维的载体,没有知识,是无法思考的,知识是为思考服务的。

这其中,以身作则是传道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个人在亲身经历一件事情时,为了做得更好,就会用心琢磨,诗经也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此,方能明白做这件事情的原因,这是什么事情,怎么样才能做好。也就是说,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明白一件事情,同时,只有真正明白一件事情,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历。

1 关于行孝的经历与思考

如果教师自己是个孝敬父母的人,就能体会出行孝的方法,或许一时找不到行孝的方法,也会主动去阅读和行孝相关的文章典籍,学习他人的做法,体会他人的思想,结合自身实际,得出自我的行孝方法。有了这样的经历,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这个主题时,才能讲得形象具体,有滋有味。

身边有位教师,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要如何做,才能算作是孝敬父母。可能刚开始未必有答案,有一天,忽然想到:“少让父母操心”,是孝敬父母的一个方法。再慢慢琢磨,可能就会进一步去想,为什么是“少让父母操心”,能不能是“不让父母操心”,再一琢磨,就会想到,还是“少让”好,“不让”没有“少让”好,因为“少让”使得相互之间有了牵挂,而“不让”可能就会在生活中减少了心灵的陪伴。

再有一天,读到了《论语》,会进一步明白“色难”、“无违”,就有可能去阅读《二十四孝》;也可能读到了《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就会明白,佛家也有相关的思考。

他的爷爷已经85岁了,还是每逢街天就去街上卖配方草药,家里人有人反对,觉得年纪大了就应该在家里养老,这么大年纪还出去卖药,一是不安全,二是怕别人笑话子女不能养活老人。他个人不赞同他们的观点,觉得老人老来还有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做是很好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本身就会给人带来满足感,同时,有意义的生活才是好生活,所以他支持爷爷的做法,也会电话联系,问他是否需要帮忙买些药材。记得有一次还给他买了当归,带回去后就看到了爷爷脸上的笑容,这也算是行孝的一种表现吧。

有了这些思考,学习,思考的过程后,教师也就有了自己的见解,此时给学生讲解孝敬,可能会更加具体生动,有理有据,合乎情理,学生自然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2 关于“阅读”的经历与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需要向学生讲解读书的作用和意义,告诉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这要求教师首先知道读书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常见的书籍。如果教师自己认真阅读书籍,是很容易知道读书的真正作用和意义的。

比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给学生介绍《三国演义》,在阅读后考虑一个问题:在演义中,到底是关羽使用计谋的地方更多一些,还是张飞使用得更多一些?我对学生提到,个人觉得张飞用计貌似更多一些,张飞有“义释严颜”、“长坂坡桥头尘土”、“瓦窑口打败张郃”等等,关羽有“水淹七军”等等,建议学生们去阅读演义,考核所有例子。估计这样一来,学生会更有阅读的兴趣。

再比如,建议学生看书要看专著的问题。我个人读过一些专著后,发现读专著比阅读理论汇编的书籍要更轻松,因为读专著能轻松看到作者的思考痕迹,能知道作者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什么,能读出作者的思想。而阅读理论汇编类书籍,却仅仅知道这个理论的内容,很难看出理论提出者的思维历程,说白了就是只能读到知识,而不能读到思想,自然也就难以理解,阅读的困难自然也就大了。直接认识作者比通过别人的口中或书中认识得要更直接,更深刻。

刘政涛老师建议我们,读书要使用“专人读书法”。

教师自己对此确实有体会,能讲清楚阅读他们有意思的地方。当然,如果教师能提出对某一本书一些新颖的观点,可能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 关于“思考”的经历与思考

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就必须自己先要学会思考,再带着学生思考,才能和学生发生思维的共振。教师自己经常思考,就能体会到思考的好处,总结思考的方法,学习和思考有关的论著。比如,有一天路过教学楼,看到墙上挂着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突然就自然地想到这是为什么,同时也就更愿意进一步地去了解什么是“罔”“殆”,可能在一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慢慢体会到这一句话的意思。

再比如有一天我在金岳霖先生《逻辑》的序言中,看到金先生的叙述,他自己经常思考,有时使用英文思考,后来又使用中文思考。这时候,我就认真的回忆了一下自己思考问题的情景,确实是在使用文字思考,当然,我个人英文不好,自然就没有使用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认真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引导学生一起思考问题,共同体会方法提出者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想来想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还是那句话: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参考文献:

[1]杨薇.小议以身作则、为人师表[J].教育探索,2003:95-96.

[2]唐琳.以身作则 行为世范[J].科学新闻,2015:32-33.

[3]刘选龄.“为学以真,立身以诚”:为人师者的坚守与追求[J].学周刊,2015:152.

[4]张倩,李子建.论教师的养成——以“学为人师”为视角[J].教育学报,2016:34-41.

作者联系信息.

胡丽萍,女,一级教师。玉溪市红塔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研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