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法

常向梅

陕西省榆林市 米脂县第一中学 718199

摘 要: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如果把物理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所以说,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教好物理概念是学好初中物理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物理 形成概念 掌握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和规律,才能解释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单纯的机械记忆是学不好物理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切实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重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注重阐述它们的物理意义,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三点教法。

  1. 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规律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其中物理现象来自

物理实验和具体事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对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科学的抽象,抓其本质,找出规律,提出理论,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物理念的由来。

例如,进行“功”概念的教学,关键在于弄清做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我在选择例题时,选出包含物体虽然移动距离,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这一情况,否则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有些学生却认为功等于力跟距离的乘积。这样就不可能形成功的正确功的概念,为此,可选以下例题进行教学。某起重机吊起重为10牛顿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5米,则起重机做功为多大?有些学生答为5×10焦耳。我就向学生分析这个问题,超重机对物体做功,就是起重机钢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所做的功,而物体只在水平方向上通过5米距离,在竖直方向上物体没有移动距离,故起重机对物体做功为零。这样的例题有助于学生正确形成功的概念。又如讲沸腾过程液体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学生难以理解。我选用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演示,水在沸腾后,让学生观察,水的温度为98℃,然后过段时间,再让学生观察水的温度仍然是98℃。这说明水在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最后,我将酒精灯移走,让学生观察水是否沸腾,学生答水不沸腾。这说明水在沸腾时要吸收热量。这样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正确形成沸腾的概念,掌握其规律。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必须审慎而细心地选择有关的典型事例和实验。并加以恰当的组织:才能使学生在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较顺利地理解它们的本质。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只有从具体感性材料出发,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有关的感性认识越丰富,对相应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就可能越深刻。因此,在教学时除要精选典型事例外,还要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实验,围绕某些问题,不断积累感性材料,使学生的认识更充实和深刻。

二、注重知识联系,形成概念
  运用物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问题,创造新情境,通过各种手段揭示现象本质,概括出新的概念。这种形成方法,既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又可减少学生接受新概念的抽象性。
  例如:在电功率概念教学中,课堂上先复习一下功和功率的概念,总结出力学的功率,即: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而电学中的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电功率。概括出电功率的概念。
  这种方法引入自然,形成的概念容易理解,但注意在复习旧知识时不能无目的地频繁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应按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序地提出问题,这样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情境,由浅入深地揭示分析物理现象的本质才能事半功倍。
  形成概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要把握概念形成的规律特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教法,不可千篇一律。

三、让学生明确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根本

物理概念是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认识在一定阶段上的总结,是以精辟的思维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概念的定义必须确切,要尽量避免那种不十分确切的说法。

例如密度的概念可用公式p=mV表示,是定义式,但不能认为密度p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这是密度的物理意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概念可用公式U=s表示,也是定义式,绝不能认为速度υ跟路程S成正比,跟时间t成反比,它表示“在匀均直线运动中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句话就是速度的物理意义。其实,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个恒量,它既与路程无关:也与时间无关,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有些物理量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例如,电阻可以用。公式R=U表示,它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一种性质,叫做定义式,也可以用公式R=p表示,它表明导体的电阻与其决定因素的关系,叫决定式,在教学中,对这两类公式必须从物理意义上加以区测。

中学物理学是由一系列最基础的概念和规律组成的有比较严密体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新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时,必须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对掌握的新概念和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常常要经历多次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过程,所以在学生初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以后要采用多种形式运用这些概念和规律去解决个别或特殊的现象,解决个别和特殊的具体问题,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的理解。

总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引导学生不仅善于由具体现象抽象出物理概念而且善于使抽象概念上升到更高级的具体思维,即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然后要使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尽量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去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并领会物理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得出这些物理概念及规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力求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最后还要让学生在运用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书志;;浅谈如何学好中学物理课[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0期

[2]陈杰;;物理方法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1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