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美术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核心素养下美术教学的思考

张蔷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泺口实验学校 250000

上海师大的胡之凡教授曾提出“跑到”变了,教师如何变的论点,指出如今核心素养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由三维目标转变为五个层次,跑道更复杂了,教师所付出的思考、研究、实验也要更复杂、艰巨。育人的美术课如何达到养心、润身、反思的效果?

我想从我个人角度来谈谈自己在教学路上的几点经验,欢迎看客拍砖。

一、开想象的翅膀

在这个个性充分受到尊重的时代,只有勇于创新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主要阵地,在一堂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中我们应该对孩子们是否能有自己的“创意”给予特殊的强调,鼓励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品质。

1、创设应用情境

设计应用领域既包括视觉审美,更强调创意,通过创造使学生深入其境的应用场景,从而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二年级《得奖了》这课,要求学生用不同材料制作一个立体、半立体或平面的奖杯、奖状,我为学生创造了如下应用情景:假如你长大后有机会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获得最高荣誉的奖杯,并且这个奖杯会由你亲自来设计,你想如何设计?假如你想成为一个最佳服装设计师,就可以把奖杯的主体设计成一件你设计的最漂亮的衣服;假如你成为一名获得奥运会金牌的举重运动员可以把奖杯的主体设计成你举重的造型。

由于是为未来的自己设计的奖杯,所以学生们根据自己所憧憬的职业,大胆想象,很多同学改变了原来奖杯的形状和结构,学生们在这节课中不仅时能主动构思、创造性组合还培养了学生的进取心。

2、采用发散思维训练

由于社会阅历、生活环境受到一定的局限,所以低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模式比较固定,于是当遇到设计应用课时我会让学生比质量的同时关注数量,看谁的想法多,看谁最与众不同。比如二年级下册《小鸟的家》,先让学生大胆想象,给不同鸟类设计不同的家的草图,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围绕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开展、强化。有时在课上还进行添画小游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比如一个圆形,添画几笔你能把它变成什么?开始时大多数学生只能联想到苹果,太阳,我启发孩子们可以将自己的想象的翅膀扩展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后来学生们能联想到的越来越多,热气球、禁止通行标志、蜘蛛的肚子……

设计应用课的设置,并不是真正的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未来的设计师,而是通过活动过程能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创意的天空。

二、欣赏课中让学生感受到逼“真”震撼的美

陈丹青说过:“绘画是视觉艺术,看不到真东西一切都是空谈,就像一群聋子在谈论音乐”,德拉克罗瓦也是在亲眼看到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后才“有了强烈的印象,走出画室后,像疯了一样跑回家”,假如他只是看到美术教材中的一个小图片,还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吗?假如真想实现美术欣赏的最佳效益,使学生体会到“逼真度”,作为教师而言,我们可以改变一下素材,自己制作教具用自己临摹的美术作品作为课堂欣赏的材料,或是多关注作品“背后”如:作者的生平、后人的评价、尺寸、材料、如今的归属。多去运用丰富的语言去讲解作品,多花时间让学生联想、想象,也许通过这样手段可以让艺术作品趋于最大限度的“真”吧。 三、取材生活,补齐“动手”课中材料短板

对于学校来说对所谓的“副科”经费投入缺乏力度,家长也认为美术学习可有可无,不愿意在这方面有所投入,而且这类课程课堂又很难控制,使很多动手制作活动难以实施。比如二年级下册的《蔬果变变》通过拼接水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图很好,可是在实施中有一定困难,家长不允许学生把水果蔬菜带来学校进行雕刻觉得这样很浪费,而且假如只带来一两件蔬果又很难完成一个整体的作品,把用过的蔬果带回家也很难再食用了。再如一年级上册《大家都来做》中收集各种石子、瓶盖、纸条集体排列出各种图形,这节课确实好玩,而且也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然而,如果让学生自由造型,学生用不了五分钟就会说做完了,剩下的时间拿着石子瓶盖互相打闹,纪律很难控制。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人才,我想在我们这样美术资源和教学设施比较匮乏的地区也许可以多从泥、叶、穗等自然材料入手,使学生体会才自然中独特的结构之美、功能之美,也许会使孩子获得更独特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四、“给你吃”变为“我要吃”

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把知道的都传给学生,而要用一个个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攻克难关,由”给你吃”变为“我要吃“。回忆起我在讲六年级第12课《中国画与油画》时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美术知识都清盘奉献。对此,我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资源,做了一个自认为非常丰富的ppt,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了教学,学生被动着接受,效果很是不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到要想上好一节欣赏评述课策略与方法尤为重要,现以六年级《中国画与油画》中几个环节为例,对比一下我在之前授课与改变策略方法后有哪些变化。

1、发起挑战,引导探究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与其把知识一股脑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不如让学生主动探索。课下将分成两组:一组学生负责收集有关中国画知识,一组收集有关油画知识,把你能找到的工具、材料或是作品带来,看哪一组准备最充分。

2、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对比黄宾虹的《沽酒还山图》与柯罗的《诺曼底边界的池塘》,请学生寻找两张画的区别。由于学生并没有太多有关中国画与油画的积累,并不能发现实质性差别。改变策略方法后,对比黄宾虹的《沽酒还山图》与柯罗的《诺曼底边界的池塘》,请学生寻找两张画的区别,看哪组说得多,说得准。由于已经收集过有关知识,所以学生能对国画和油画做出简单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本节课的课堂气氛,缩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3、今天我是小老师

用幻灯片的方式罗列呈现中国画与油画的不同工具、材料,讲解他们在表现内容、表现方式的不同。学生不能参与其中,只能被动接受,并且不感兴趣,昏昏欲睡。改变策略方法后我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到讲台前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及工具、材料,国油两组pk,看谁找到的资料更多更全。争当小老师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分享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了解了中国画与油画的使用工具与材料的不同。

4、小对比,大收获

对比实物小鸟、工笔《霜筱寒雏图》、写意《绿叶小鸟》,通过实物与绘画作品的对比,引发学生对画家为什么会如此构思,表达了怎样情感的讨论,以及了解中国画中不同形式语言的不同特点。

5、看视频,身临其境

观看画家作画过程,直观的感受到中国画中诗书画印一体,并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画的意趣,从中发现画家对作品的艺术处理。

欣赏美应该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过程,假如孩子们在上欣赏课时痛苦不堪,那如何让他们接受美,表现美,教师讲授知识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方法和策略,使赏美过程由“给你吃”变为“我要吃”。

只有美术教师自身行动起来,深入研究课堂,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文化素养,才能获得更精彩的美术课堂互动和文化理解,我坚信只要不断地耕耘,小苗也会变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