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仁市巴铃镇巴铃小学 贵州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62399
摘要:农村学生多为留守人群,父母的缺位让其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所以学困生在农村学校表现尤为显著。很多农村学困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是阻碍学困生“脱困”的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基于调查结果对农村学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随后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期望对农村学困生的转化和“脱困”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健康;脱困
一、农村学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笔者于2019年10月选取自己所教授两个班级的34名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其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基本良好,大部分学困生都热爱生活,但其因为学习成绩问题多少存在一定心理困扰。在学习兴趣和信心方面:其中41.17%的学困生明确表示自己对学习毫无兴趣,已经放弃学习;35.29%的学困生表达了自己想学习,但学习能力受限学不好的担忧;14.71%的学困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成为优等生。在有关教师重视方面:44.12%的学困生感觉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忽视;29.41%的学困生感觉教师对自己做到了一视同仁。在负面情绪方面:8.82%的学困生表示自己从来不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失落、焦虑、惧怕或是自卑;88.24%的学困生表示自己因为成绩不好存在严重的情绪问题;2.94%的学困生表示自己的情绪问题不严重。逆反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58.82%的学困生表示自己有过课堂恶作剧行为;38.24%的学困生表示自己不想和优等生做朋友。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学困生存在厌学心理、自卑与焦虑心理、逆反心理、不愿和人交际,并且几乎一半调查对象都认为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忽视,这也反应教师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方面落实的并不到位。
二、农村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严管理,教师积极配合
首先,学校方面。学校应高度重视学困生心理发展,成立学困生心理辅导小组[1],小组成员包括校领导、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同时学校需对教师展开心理教育相关知识的培训,部分农村教师因为年龄或学识的限制,心理教育知识储备量比较少。学校还需加强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管理力度,班主任作为具体落实者,统计建立学困生档案信息表,并对学困生发展进行阶段性跟踪,发现学困生出现心理问题就应及时沟通解决,避免其负面情绪的扩大化。
其次,教师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落实者是教师,教师应更新自身相关教育理念。有些农村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对学生心理发展较为忽视,这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也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研究表明教师的忽视会引起学困生对教师以及学科的抵触,所以教师要给予学困生高度重视,让其体会到教师在其身上给予重大信任和期望,教师的信任和期望能鞭策学困生带着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可以缓解其因为成绩提升慢产生的焦虑感和自卑感。
(二)家校协作,消除自卑心理
首先,教师方面。自卑心理倘若不及时纠正,会伴随学困生一生的发展,对其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都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应向学困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爱,消除学困生对教师的戒备和惧怕,通过共建师生情感纽带来获得学困生的认同,教师的鼓励和欣赏会提升学困生积极性。另外,教师要擅于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获得,还包括团队协作、逻辑思维、交流沟通、语言表达、问题分析和解决等综合能力的培育,教师可以根据学困生兴趣与特长组织对应的活动,为学困生提供才能展示机会,在活动中促使学困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可培育其自理和自治能力。
其次,家庭方面。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及教师单方面的事情[2],家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多和家长沟通学困生的心理以及学习问题,两者达成一致教育意见,避免家长和教师两者出现反行其道的现象。例如教师在学校鼓励和肯定学困生,家长在家打击学困生,这必然难以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部分农村学困生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陪伴其成长,教师可通过微信、QQ或电话等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关爱对学困生成长发展的积极意义,家长可多和学困生沟通交流,交流不仅限于学习方面的事情,家长在交流中要放下父母权威,以平等的姿态去倾听学困生的烦恼,帮助其分析问题,引导学困生自己解决问题。家校合作的目的是实现“1+1>2”,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配合。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以及科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应关注学困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学困生心理障碍是造成其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帮助学困生克服不健康心理,形成健康心理,学困生的转化是对全民素质教育的保证和推动。
参考文献:
[1] 张昀霞.给农村学困生一片天空[J].科普童话,2019(31):190.
[2]刘小鹏.农村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9(18):18.
[3] 龚兵兵.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成因及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9(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