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音乐类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3

高职学前音乐类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探究

李小毅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610100)

摘要: 从目前来看,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中重要的一块领域,也是面向社会,为世界输出优质人才的重要产地。本文基于高职学前音乐专业“理实分离”的教学现状,以教学目标设计来提出“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希望为高职“理实一体”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职;学前音乐专业;“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前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框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七个等级: 属于高等教育的第5层划分为 A、B 两类: 5A类为“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级技术的专业课程”; 5B类为“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当前我国所发展的“高职教育”是完全与国际教育标准吻合的,其教育层次、教育类型、课程特征都是一致的。但目前高职学校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模式与教育特点不匹配,既不能使教学高质量的开展,也无法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见解。从高职学前音乐专业出发,就可以发现“理实分离”的现状明显,而探究“理实一体”,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都能有所建树,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高职学前音乐专业“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现状

目前的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划分日益明显,且有各自形成“体系”的趋势。本文选择某地高职院校作为调研对象,就学前音乐专业而言,由于受普通教育理念的影响、对技术与科学的误解这些原因的影响,导致在学前音乐专业教学中存在“理实分离”的问题。

1.1、理论优先论

调研发现,在某地高职院校中发现,理论知识的比例普遍偏高,而且在理论知识中也存在偏重难度较高的基础理论的倾向。据统计,公共课程共计10门,学时464个,占总学时的22%,其中理论课学时316个,占公共课总学时的15%,实践课学时148个,占公共课总学时的7% ; 专业课程20门,学时1502个,占总学时的71%,其中理论课学时894个,占专业课总学时的43%,实践课学时608个,占专业课总学时的28% ; 拓展课程有6门,学时是150 个,占总学时的7%,其中理论课学时120个,占拓展课总学时的6%,实践课学时30个,占拓展课总学时的1%。从数据中可以发现, 在某地高职院校学前音乐专业教学中,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的理论课学时比例要明显大于实践课学时比例。另外,在对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教学多于实践,很多音乐知识无法得到实践应用,老师则认为理论部分比例过大,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弱,不能很好地实现高职学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理论优先论已经在高职院校根深蒂固多年,这不仅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原因,还与教学条件,教学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2、“理论”与“实践”不同步

高职学校的教育是以传统性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课程,其理论课程高度集中,并且理论课程没有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致使学生学习难度增加。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都是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而且两者是独立开展,这样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原因是学生知识遗忘快,无法有效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则是理论与实践不同步造成的不适应。高职学前音乐专业的学生,前两个学年大都集中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的技能训练,每个学期末和第三学年则是实践教学。

1.3、只“实践”不“理论”

在部分高职院校学前音乐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只“实践”不“理论”的现状。具体表现以下文案例表现: 案例背景:本文是以一节合唱指挥课进行探讨,该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课堂教学主要在音乐教室进行,任课教师是一位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合唱教师。案例描述:本节课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步骤一,教师根据歌曲需要将学生分为男高音、男低音和女高音、女低音四个声部并分发歌谱,要求学生对照各自的声部熟悉歌谱。步骤二,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发声练习。通过发“U、M”音,让学生的声音往一起靠拢,要求学生边唱边听,使大家的发声和谐一致; 接着通过吐“S”音来练习对气息的控制,为歌唱提供动力。步骤三,教师让学生按照分好的声部去琴房练习各自的旋律,20分钟后在教室集合。步骤四,教师要求学生分声部进行演唱,并对出现的问题通过演示的方式进行纠正。步骤五,教师运用指挥将各声部的旋律合在一起,并对曲子所要表达的感情结合声音进行处理。可以发现,部分学校学前音乐专业存在着只“实践”不“理论”的问题,教师注重于实践教学,却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因此,构建“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先分析当前“理实分离”的现状,并找出问题根本,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事实上,“理实分离”问题明显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不吻合、教学方法与职业学习特点不一致、教师角色与职业教育前瞻性不相符。另外,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理论和实践双优的技术型人才,而“理实分离”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并各自形成所谓的体系,在教学理论或教学实践上,都有悖于高职教育特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这些原因,高职院校需要进行系统的调研,并以此进行研究,提出能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高职教育的特点。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产生,是由高职院校的性质所决定的,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相适应,能获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德能一体、理实一体、教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能手脑并用,学做结合。


2、“理实一体”与“实理一体”的教学模式

高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将“理论”和 “实践”融为一体的复合教学模式。而“实理一体”教学模式是以“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为基础,旨在强调“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优先性。高职教育将“理实一体”延伸到 “实理一体”,不是为了强调先“实践”再“理论”,而是把“实践”作为高职教育的逻辑起点,强调“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认知,也是强调高职培养人才是“实践”优于“理论”的。波兰尼基于对传统知识观的深刻批判提出了默会知识论。他认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而技能是知识的一种,它的不可言传性是不言而喻的。这种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只能通过实践获得;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让·皮亚杰和列夫·维果斯基认为,教师不能只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布朗、科林斯和杜吉德认为知识和学习是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通过知识观的改变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而活动学习理论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提供了现实的纽带。基于以上原理可以发现,“实理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默会知识以及情境学习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框架。另外,“实理一体”教学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实践优于理论,但理论也需得到针对性学习。


3高职学前音乐专业“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设计

3.1、教学目标的设计

高职学前音乐专业的教学设计是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其融合了实施方式、操作流程、后期效果等一系列程序,是最终成果的提前演练。高职学前音乐专业“理实一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理实一体”教学,使学生在实践和表演的过程中,掌握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音乐表演的一般规律,获得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其成为专业技能扎实,理论丰富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2、教学模式原则

1)教师作用原则

教师在整个“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中要始终发挥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教师发挥作用的原则是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小组;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积极提供帮助;提供先瞻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2)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持一种非评价的方式接受学生的反馈和建议,特别是与他们的观点及情感有关的反馈或建议。教师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多情境去探究,并提出相同或者多方面的方案,来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在音乐专业技巧上, 教师应强调用不同的方法表演同样的音乐,产生不同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3.3、 教学模式的组织结构

高职学前音乐专业“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里也存在合理的内部结构,其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事实上,教师在制定好相关的教学内容后,其实践和演绎主动权还是需要交还给学生,教师只起到引导,优化选题和深化教学内容。整个过程中,教师控制讨论的发展,选择适宜的教学情境,把握教学的进度,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实质上,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类别,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的学与问关系,这种教学关系,能让学生自由的思考音乐,鉴赏音乐,提高音乐敏感力。

3.4、教学操作程序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操作程序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教学准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搭配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的规范、合理开展;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从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出发,搭建完善的教学模块,以方便教学高质量化;第三阶段,教学实施,依照步骤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进行“实理一体”的教学活动;第四阶段,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3.5教学评价标准

在高职教育中,教学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节点,是对当前教学成果的回顾和分析。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不同阶段和不同性质的教学评价的重点有所不同。诊断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参与学生的准备情况作出评价,以便教学过程能顺利开展,形成性评价侧重对教学设计形成过程的评价,将教学设计过程中不合理的步骤和内容进行调整; 教学设计的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完成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和最后的评价,分析其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事实上,高职“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对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评价,如表所示。






(表)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设计活动

形成性评价标准

终结性评价标准



教学内容分析的设计活动


是否适合高职学生学习; 是否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是否简单易行。


教学内容分析确定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准确; 是否能让学生在计划的学时内真正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的设计活动


是否有利于克服教师教学的盲目性; 是否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反映了学生的个性,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



教学情境设置的设计活动


是否符合实理一体的教学理念; 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


是否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是否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制定的设计活动


是否促进教师对教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是否促进教师综合处理与运用学生信息、教学内容分析信息和教学目标信息的能力形成。


从终结方面看,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 是否适合当前的教学条件。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技术学范式[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

[2]郭俊炜,赖展翅,杨新宇,等.浅议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12( 8) : 240 - 241.

[3]刘竑波.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9: 143 - 146.


作者简介:李小毅,女,汉族。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