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2

浅析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王志娟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实验小学 福建 莆田 351200

摘要: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对自身的教学方式作了一些调整,以期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内容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若是想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应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努力,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互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时应多给予学生接触语文材料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一步步摸索语文阅读学习的规律。所以说,语文教师应重视对课外内容的扩展,将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1. 准备充足的课内外阅读资源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充分的教学准备才能够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先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使学生从多方面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意蕴。同时,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环境等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内容的深入理解1】

例如,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文章的风格着手,为学生推荐一些童话书籍,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系列,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涉及到了很多美好幻象,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同时,童话的阅读材料都会涉及到一些情感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1. 实现课内外阅读的精准对接

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应重视读书计划和师生共读的作用,以促进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强化课内外阅读的融合程度。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在看待问题的方式上与成人是存在差别的。所以说,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内外阅读的精准对接。

例如,在进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在上课之初,教师并没有立即组织学生展开阅读学习,而是在教学前为学生做了一些铺垫,引导学生逐步过渡到课文的阅读学习中。在开展教学前,先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眼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初步感知父亲这一形象的特征。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开始了本节内容的学习,在阅读学习结束之后,还为学生布置了一些课外阅读的小任务,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做一些补充。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可以在“铺垫——学习——深化”的对接方式中,将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设计合理的课外阅读计划

为了获得更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制定阅读计划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教师在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保障所制定的阅读计划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一致,使得学的课外阅读能够有序进行2】

例如,在进行《蜜蜂》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科学”这一点出发,为学生布置了阅读的任务,要求学生自己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为保障这一环节的有序进行,可以做以下安排。第一,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目,鼓励家长每天督促学生开展阅读学习,并将阅读所得用文字记录下来。第二,在每周的阅读课上,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的书籍。同时,鼓励学生在节假日的时间多阅读一些书籍,以强化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

  1. 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上的教学活动,还应结合课外的阅读实践活动。多样化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活动结束后的心得交流,会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会有更准确的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会更加顺利。

例如,在进行《宇宙的另一边》一课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第一,为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平台。“宇宙的另一边”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的表达欲望也较为强烈,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能够在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组织亲子阅读活动。亲子阅读可以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家校之间的有效交流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助力,促进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落实。

总而言之,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极大影响的,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语文词汇储备,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正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弘.浅议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J].冶金管理,2020(15):175-176.

【2】余佛金.扬起课内外阅读的风帆——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与整合[J].华夏教师,2020(1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