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县黄粮镇中心小学 湖北兴山 443705 ) 摘要:关注学生获得具体的科学知识,以便能胜任相应领域的工作,这是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在重视教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同时,不能忽略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体精神层面培养的功能。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就要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在道德、创造力、自觉性、公正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德”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在教学阶段,积极推动和开展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实践生命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有效方法和路径。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立德树人视域下生命教育的价值实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视域下;生命教育;价值实现;策略
引言
生命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今天面对的“90后”“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和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大包大揽,对孩子的成长过多干预、呵护和溺爱,弱化了孩子们自我生存的能力,以至于出现越来越多的“妈宝男”“巨婴症”。生命教育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健康生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协力推进。
一、生命教育重在赋予生命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缺少常识性的生理健康意识和知识,缺乏应对周遭环境中潜在的健康伤害因素的能力。信息社会网络高度发达,网游、手游、视频、新闻八卦、碎片化阅读随处可见,多元文化价值严重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刷新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急功近利,缺乏精神寄托,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无法准确理解人的核心价值与生命的意义。道德人格缺失,在生命困境中迷失自我,出现了堕落、轻生、懒惰、自卑、抑郁等状况,为教育增加了难度。同时,也不容忽视学校现阶段生命教育的不完善,立德树人任务完成得不充分。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生命教育,但是,许多学校生命教育零散分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中,没有形成独特的生命教育体系。富有吸引力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较少,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深度不够,效果不甚理想;学校没有深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制度文化建设欠缺,理念淡漠,学校本应有的生命教育实践仅做表象化、感性化理解,被部分教育工作者误读和理解为口号式、宣传式说教,甚至应对性教育。著名学者叶澜先生提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学校开展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以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为基础,不仅包括教育生命健康方面的安全知识,促进个体保存生命、钟爱生命、健康成长,而且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互助、协作,培养学生的个体习性、人格品质,指向着人的完善和发展。
二、生命教育观念弱化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生命态度消极
生命权是最基本的法定人权,生命的神圣要求人们尊重和爱护自己的生命,积极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转型,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命教育观出现了问题,诸如以自我为中心、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心,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弱以及不能承受学业、情感、家庭、疾病、就业等压力而选择轻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学生对生命教育意识的缺失。
(二)漠视他人生命,责任意识淡漠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尊重他人生命应用一颗仁慈、关怀之心去帮助、关爱他人。现代社会多种价值观的交汇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很少顾忌他人的感受,甚至漠视他人的生命。
三、加强立德树人下生命教育的价值策略
(一)以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生命之钙
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许多场合谈到坚定理想信念问题,深刻阐述了理想与信念的辩证关系,指出,“理想和信念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在当今世界多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频繁,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愈发深刻的大背景下,一些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信迷茫、理想信念模糊、随波逐流、不求上进等问题。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筑梦人,肩负着塑造灵魂、传授知识的双重职责,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施教,如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科学家攻坚克难、航天英雄不畏挑战、学雷锋争做道德模范、医护人员“逆行”抗疫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二)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价值回归,提高生命教育的成效,授课教师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具体来说,就是要淡化考试成绩的评价比重,更多地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对生在学习与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生命态度、生命观念、生命价值观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同时,由于生正处于青春期,大部分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对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重视对班级学情的调查和掌握,这样才能为生命教育中的教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关于“生命可以永恒吗”的探究性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前后都会有对于生命是否能够永恒的思考,每个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也会有所不同,正所谓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过度强调学生对生命理解的对与错,重点是要引导学生纠正片面的生命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虽然是短暂的、脆弱的,但是又是崇高的、神圣的、有韧性的,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引导措施,让学生对生命形成一种敬畏情怀,正确认识个体生命与人类生命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健康成长。
结束语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生命教育正是利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或激动不已,或泪流不止,促使学生的感受、感悟、共鸣在心中留下深深印痕,令其难以忘怀。生命教育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必由方式之一。创造感动情境,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定式。生命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活动、课堂教学、班级主题活动等进行,也可以随时随地穿插在师生的对话中。效果良好的生命教育应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在以学生为本、关注现实、师生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不应强加于人,否则适得其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生命教育突破了传统重知识传授的德育模式,走出知识技能层面,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发挥教育的应有功能。“世界因为生命而有色彩,生命因为感动而有灵性”。
参考文献
[1]肖品.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许斌.当代医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吉首大学,2019.
[3]孜能汗·牙克甫江.《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设计[D].伊犁师范大学,2019.
[4]孟庆楠.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叶德元.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彭家强(1974,,11-)男,汉,湖北兴山,本科,一级教师,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