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错误,考验教师的智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3
/ 2

学生的错误,考验教师的智慧

王东升 [1] 张贺 [2]

辽宁省阜新市教育服务中心 123000 辽宁省阜新市第一中 123000

摘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渐进的、试误的过程,可以说没有错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每位教师都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并善加利用,使教学走向深入,使教育走向人本。

关键词 学生的错误 教师的智慧 教学机智 个性创新

引言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是常有的事,而同时教师的解决方式也各不相同,效果也自然天差地别。是冷眼旁观,还是耐心引导?是恶语相讥,还是保护个性?是嗤之以鼻,还是鼓励创新?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也许不是错误,只是想法新奇),是每个教师必须正视、回答的问题。本文以一节复习课的片段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案例】

这是一节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复习课。其中有一道练习题是这样的:

解一元二次方程5ffe5b78ba712_html_47bc846655fbb1e9.gif .

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此题,只是熟练程度有别,方法选择各异。我身边的学生小明(匿名)是这样解的:

解:5ffe5b78ba712_html_47bc846655fbb1e9.gif

5ffe5b78ba712_html_23a3c6fc60f6b415.gif

5ffe5b78ba712_html_55fc44bd531501d.gif

5ffe5b78ba712_html_7f0768d567db72b8.gif ,或5ffe5b78ba712_html_b660ff77f22628e5.gif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680b80219e32882b.gif .

当王老师(匿名)巡视到小明身边时,看了看他的解答,冷冷地说:“错了,用公式法或者配方法再解一遍”。小明垂头丧气地重新用公式法解了一遍。得出了正确的结果:5ffe5b78ba712_html_3fb93896390e2c03.gif

一切归于平静,教学在继续。但是,我却平静不下来。课后,我找到了王老师。

我:王老师,您想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吗?

王老师:没有。

我:学生是否有办法判断自己的解是错误的?

王老师:没想过。

我:学生的做法中是否有合理成分呢?

王老师:有吗?

课后,我也找到了学生小明。

我:小明,你这样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怎么想的?

小明:我是利用因式分解方法,这是提公因式啊!

我:老师在讲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求左边是整式的乘积,右边是零,你的做法也不符合这个要求啊!

小明:为什么要求等式右边必须是零呢?x比(x+5)小5,1比6也小5。小乘以大等于小乘以大,等式左边较小的应该等于等式右边较小的,左边较大的也应该等于右边较大的。

我:王老师说你写错了,你当时有什么想法?

小明:王老师说我错了,那我肯定错了。后来我用公式法得出的结果也说明我错了,可是,我就是不明白错在哪儿了。我的想法挺合理的呀?!

【分析】

从访问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会错,教师也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最后的结局就是,学生的错误认识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学生新奇的想法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教师的做法再次强化课堂上的一个法则:学生只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解题就可以了,不要有什么古怪的想法。

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小明的思考是不够全面的。小明没有考虑到相差为5乘积为6(前小后大)的两数乘积,既可以是5ffe5b78ba712_html_69d4ed89415725dc.gif 也可以是5ffe5b78ba712_html_224f16120a0c88.gif .所以,可以按照小明的思路把解答过程修改如下:

解:5ffe5b78ba712_html_47bc846655fbb1e9.gif

5ffe5b78ba712_html_23a3c6fc60f6b415.gif

5ffe5b78ba712_html_55fc44bd531501d.gif ,或5ffe5b78ba712_html_2c434e3e911d27bf.gif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fe29ac88175cb0f0.gif .

这与正确答案完全一致!如此看来,小明的思考是有他的合理性的!

事实上,这种思想方法在解决满足特定条件的等式问题时常有应用。

例1 求方程5ffe5b78ba712_html_ad3de6a4511ccad3.gif 的正整数解。

解:由题意,得5ffe5b78ba712_html_e7a416b9141dabfe.gif .

因为5ffe5b78ba712_html_50b8d1f25ea315fa.gif5ffe5b78ba712_html_84dc6193324fc29e.gif 是正整数,则5ffe5b78ba712_html_5b6e15a49709dbcd.gif ,于是可组成下面的方程组:

5ffe5b78ba712_html_ec8a861bd323c520.gif5ffe5b78ba712_html_b9348ede5c4900b3.gif5ffe5b78ba712_html_caeff687f1dbcc59.gif5ffe5b78ba712_html_98e9839b2aa65ac1.gif

解方程组,得

5ffe5b78ba712_html_6d42ef4550785d8c.gif5ffe5b78ba712_html_8e13bf015f0705ac.gif5ffe5b78ba712_html_c7017fde7ed533f3.gif5ffe5b78ba712_html_b11d95057272b9f.gif

深入思考之后我们会发现,学生小明的解题根据是“当5ffe5b78ba712_html_6e02f6e82f8a3a79.gif ,且5ffe5b78ba712_html_d3be0f015f017ba6.gif 时,有5ffe5b78ba712_html_5ed94588c331102f.gif5ffe5b78ba712_html_87a76f99482a4d6a.gif ”,即为命题“5ffe5b78ba712_html_b03a036c6264e274.gif ”。那么,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吗?探索如下:

解:因为5ffe5b78ba712_html_801425ca4d65e5dc.gif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2e79e82f9de63714.gif .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3608d576c1f4c6c1.gif .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60410d079e3e9c88.gif .

(1)当5ffe5b78ba712_html_45248ace0579a14a.gif 时,由已知5ffe5b78ba712_html_b4f790fe13aba5c.gif5ffe5b78ba712_html_7cad54bcc2aaf3f1.gif ,命题成立.

(2)当5ffe5b78ba712_html_3e5c5f388fdb5688.gif 时,由已知5ffe5b78ba712_html_b4f790fe13aba5c.gif5ffe5b78ba712_html_dba23d4a885d395c.gif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32dee961c509c734.gif 因为5ffe5b78ba712_html_dba23d4a885d395c.gif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31f6ee868f289a9e.gif .

即正确命题为:“5ffe5b78ba712_html_60a9830b72fda593.gif ”。

我们惊喜的看到,小明的思考虽有偏差,但是蕴含着与数学原理相合的成分,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朴素的直觉,勇敢的发现,创新的萌芽!然而,就因为他的解法不和“常法”,却被老师无情的忽略了。

用“小明的解法”再来解一个稍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

例2 解方程 5ffe5b78ba712_html_662f58a29a18149d.gif (二次项系数不为1).

解:5ffe5b78ba712_html_5c13718322c89946.gif

5ffe5b78ba712_html_f893f07e6863b1de.gif ,或5ffe5b78ba712_html_1749ab861855dc56.gif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59b4db26bdb48bd2.gif .

到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到结论:能用十字相乘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用“小明的解法”来解。并且,在常数项分解的思考环节,比常规的十字相乘法还要容易一些,这恰恰可以解决“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难点。

特别情况下“小明的解法”更有优势!比如下例:

例3 解方程 5ffe5b78ba712_html_983d37febb266899.gif .

解:5ffe5b78ba712_html_c61b4bb1d858f140.gif

5ffe5b78ba712_html_eb5932a166f1fe4c.gif ,或5ffe5b78ba712_html_907a304ddc7e30ef.gif

所以,5ffe5b78ba712_html_1d32fc7ac7370aea.gif .

按照一般的解法,需要将方程中的因式相乘,合并整理后再求解。而“小明的解法”却可省去这个环节,使解题过程更简捷。

【启示】

英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可以说没有错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前文所述的案例中,从学生出错到教师的应对,带给我们的有惋惜,也有思考:老师是在用行动回答:你是学生可信赖的“平等的导师”吗?

  1. 善待学生的错误。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而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不同错误,并以引导帮助学生化解各类错误为己任,教师要科学诊断,耐心倾听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并寻求正确的结论或较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就感。

比如案例中的王老师,在发现小明的出错后,如果能耐心的了解小明的想法,帮助小明确认自己的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理清小明导致解题错误的原因,纠正小明想法中的错误,相信会给小明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

  1. 鼓励学生的个性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教师个性与学生个性相互影响的过程。传统学科教学,偏重于共性的要求,而忽视个性的培养,这样往往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从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而言,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尊重个性发展,鼓励求异创新,才能给予学生可感知的理性精神的熏陶,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比如案例中的王老师,如果能够发现小明错误解答中的合理成分,纠正小明想法中的偏差,鼓励小明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无疑会给小明在数学学习和创新思维的道路上带来极大的鼓舞。

  1. 学生的错误也是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和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比如案例中的王老师,如果能够利用小明错误,组织同学们互助研讨,积极探索,最后形成“新解法”,让学生经历直觉感知,大胆猜想,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理性抽象的过程,让学生享受这个真正的学习过程!这是一段多么令人难忘的数学经历呀:有困惑,有收获;有思考,有交流;有规则,有创新;有通法,有个性;有深度,有温度。

  1. 提高课堂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突发事件,迅速、准确的做出判断,处理并维持教学的一种能力。这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调适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常常表现为,教师能否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说学生的发言、学生的评价、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发展;能否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临时改变教学策略与手段,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机智源于教师对教育的真正理解,对学生成长的真心关怀。有时表现的只是克制,只是对学生体验的理解,只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教学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塑造,使小事变得有意义,使教学行为充满智慧[1]。作为一名教师,要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提高教育感知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the meaning of pedagogical thoughtfulness[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王鹤新. 学生的"错误",更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J]. 物理教学, 2014(36):10-12.

[3]康世刚. 读懂学生的错误是卓越教师必备的智慧[J]. 今日教育, 2013(5):51-51.

[4]韩四清. 慧眼识金 机智引渡——对待错误,教师应有的智慧与气度[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9.

[5]韩瑞仕, 高丽. 用心浇花花更艳--一个问题生的蜕变[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3(10):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