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山东 青州 262500
摘要:目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观察该种方法对改善背肌肌耐力及等速肌力峰值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维持原有生活方式治疗,实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果:两组背肌力和背肌耐力变化对照中,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肌肌耐力距斜率为16.37±7.62,对照组为7.84±5.47;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肌等速肌力峰值为335.27±60.73,对照组为291.48±62.17。(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非持续性下背疼痛患者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效果明显,该种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背肌肌耐力;速肌力峰值;核心稳定性训练
下背慢性非特异性的疼痛在骨科是一种常见病,其中骨科中的下背慢性疼痛分成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特异性下背疼痛指骨折疼痛、肿瘤疼痛、炎症疼痛等,非特异性疼痛指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对于下背非特异性疼痛的治疗过程中,一般会采用瑜伽训练法治疗或者是皮拉提斯训练方法,在以上两种训练方法中,瑜伽训练的安全性无法保证,而采用皮拉提斯训练难度又高,患者不容易掌握,影响训练的效果。为了解决以上训练方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该种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疗效。基于此,本组研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观察该种方法对改善背肌肌耐力及等速肌力峰值的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26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且根据训练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随机编入患者13例,患者平均年龄45.29±3.56岁,男7例,女6例,患者平均身高161.45±37.24cm,患者平均体重为61.33±7.26千克。实验组随机编入患者13例,患者平均年龄46.84±4.81岁,男5例,女8例,患者平均身高160.24±31.57cm,患者平均体重59.30±6.27千克。(P>0.05),两组资料无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维持原来生活方式训练方法。
1.2.2实验组
实验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该种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核心稳定训练方案:采用训练方案中使用运动介入方案,要求患者训练6周,每周训练2次,每次训练6分钟。
(2)第1到2周训练计划:一是热身:基本坐姿1次、园背与伸展4次、侧倾左右各3次、穿针引线左右各2次;二是正式练习:拜日式两三次、高弓步左右各2次、直角支撑左右各1次、骨盆前倾3到5次、膝盖侧垂5次、滚球4次[1]。
(3)第3到4周训练计划:一是热身内容:呼吸法练习1次、骨盆前倾3到5次、骨盆卷起3-5次;二是练习内容:左右碰膝各3次、低弓步左右各1次、反向侧三角左右各1次、卷腹5次、卷曲起坐3次、鸽式左右各1次。
(4)第5到6周训练计划:一是热身内容同第2到4周:练习内容在第2到4周内容基础上再增加椅子式2次、高弓步+扭转左右各1次、直腿膝盖侧垂5次[2]。
1.3统计学
采用SPSS18.0统计,结果使用(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背肌力和背肌耐力变化对照中,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肌肌耐力距斜率为16.37±7.62,对照组为7.84±5.47;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肌等速肌力峰值为335.27±60.73,对照组为291.48±62.17。(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表1两组背肌力和背肌耐力变化对照
项目 | 实验组 | 对照组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改善Oswestry失能得分比 | 9.36±7.57 | 8.09±6.36 | 9.41±7.43 | 9.32±7.50 | |
核心训练外日常运动评分 | 16.37±10.36 | 16.48±10.27 | 16.26±10.46 | 16.39±10.64 | |
30度/s背肌肌耐力距斜率 | 8.84±4.67 | 16.37±7.62 | 8.69±4.51 | 7.84±5.47 | |
30度/s背肌耐力总作功 | 2835.46±573.32 | 2864.65±572.29 | 2893.90±572.17 | 2871.16±583.22 | |
30度/s背肌等速肌力峰值 | 279.48±67.19 | 335.27±60.73 | 280.25±60.63 | 291.48±62.17 |
3.讨论
下背慢性非特异性疼痛患者在治疗训练中,传统方法主要采用瑜伽训练方法,但是该种方法稳定性差,容易导致患者新的损伤性疼痛;在传统训练中还可以采用皮拉提斯训练方法,但是该种方法训练难度大,患者不容易掌握。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在制度训练方法中,主要是使用运动介入治疗为主,同时选择的训练动作要求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还需要保证训练动作的稳定性,以此来使用运动改善患者下背非特异性疼痛[3]。
在本组的研究中,为了获得下背非特异性疼痛患者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效果,采用两组对照分析。两组背肌力和背肌耐力变化对照中,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肌肌耐力距斜率为16.37±7.62,对照组为7.84±5.47;实验组治疗后30度/s背肌等速肌力峰值为335.27±60.73,对照组为291.48±62.17。(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获得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效果良好,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岩,王炜.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02):245-247.
[2]陈远华,付鹏飞.骶管注射配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5):61+78.
[3]陈璟,王纯.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改善背肌肌耐力及等速肌力峰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22(36):5797-5802.
项目编号:2019-4-020 潍坊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项目
课题名称:细刃针松解多裂肌联合颈背肌稳定性训练治疗上背痛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