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内二科 安徽 天长 2393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恢复的影响,结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方法:将88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52.32±4.19)%>(46.53±4.42)%,t=6.306]相对更高(P<0.05),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485.43±71.23)m>(387.94±51.82)m,t=33.623]相对更长(P<0.05),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37.76±4.85)分<(45.23±5.23)分,t=6.947]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36.23±4.03)分<(44.85±4.71)分,t=9.224]相对更低(P<0.05)。结论: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心理护理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避免出现情绪的强烈波动,对于心功能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理护理;心功能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引发的病症,与心脏负荷加重有关。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心输出量的下降,进而引起心律失常、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在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中,主要侧重于原发疾病的治疗,防止心肌组织持续受到损害,进而达到改善症状和提高运动耐量的目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控制病情进展,同时加强生活调理,恢复机体的酸碱平衡,纠正电解质紊乱,有效保护其心肌组织。该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认识到心理因素对于病情发作、进展的影响,进而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2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88例心力衰竭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范围60~83岁,平均年龄(65.32±7.13)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范围62~84岁,平均年龄(65.71±7.29)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参考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关注其症状表现和体征变化,合理使用药物。护理人员能够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并向患者说明服药期间的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合理安排日常的休息与活动。轻度症状患者可以适度参与体力活动,但注意避免过度疲累,禁止剧烈运动。重度症状患者则需要增加休息时间,对于体力活动进行限制。在饮食方面,限制钠盐的摄取,建议患者少食多餐。
观察组(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基于常规护理内容(同对照组),着重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讲解心力衰竭知识、药物治疗方法以及休息和活动安排、日常饮食等注意事项的过程中,能够与患者进行交流、互动,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其感受与想法,了解患者对于心力衰竭的认知情况。针对患者认知不足的内容,详细予以解释说明,纠正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错误,帮助其全面了解心力衰竭。同时关注患者的神色、表情和举止,对于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判断。针对存在焦虑、紧张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达到情绪安抚、心理安慰的目的。结合预后良好的既往病例进行说明,让患者认识到合理用药、科学膳食以及情绪控制在对于改善心功能的积极影响,可以帮助其保持平稳的心态,更加自觉、主动的配合治疗。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寻求患者家属的协助,在心理护理方面进行指导。家人的情感关怀,能够让患者在心理层面获得安慰和支持,能够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s)进行计量,由t值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改善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效果,见于表1:
表1心功能改善效果观察[分,(±s)]
组别 | LVEF(%) | 6分钟步行距离(m)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n=44) | 33.41±3.87 | 52.32±4.19 | 261.27±51.22 | 485.43±71.23 |
对照组(n=44) | 33.72±4.05 | 46.53±4.42 | 263.59±49.89 | 387.94±51.82 |
t值 | 0.367 | 6.306 | 0.215 | 33.623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2.2心理状态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见于表2:
表2心理状态对比(±s)
组别 | SAS评分 | SD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n=44) | 59.93±4.09 | 37.76±4.85 | 60.28±3.82 | 36.23±4.03 | |
对照组(n=44) | 60.14±4.28 | 45.23±5.23 | 61.04±4.12 | 44.85±4.71 | |
t值 | 0.235 | 6.947 | 0.897 | 9.224 | |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主要侧重于缓解症状和改善其心功能。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有效改善原发疾病症状,防止病情的持续进展。在此基础上,关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加强生活管理,对各类疾病诱发因素加以防控[3]。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和程度,合理安排其日常的休息与活动,避免因疲劳诱发病情发作。同时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达到增强运动耐量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其心功能。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健康的膳食计划。根据心力衰竭临床治疗的需要,明确饮食宜忌[4]。心理因素对于心力衰竭的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实际需求,尊重其个人想法和意见,给予患者令其满意的护理体验。在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期间,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避免出现情绪的强烈波动,对于改善其心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5]。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有效促进其心功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宋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0):1270-1271.
[2]张巧云,李翠玲.以患者为中心的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20):2866-2869.
[3]马海燕,张靖雯,赵冰.探讨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8):95+102.
[4]董锦丽.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0,27(09):1253-1254.
[5]马晶晶.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