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第五小学 563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新课改的变化,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所展现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现在推行的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才能体现出来。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一个开篇的阶段。相比于之前的学习的内容,难度比较大,又没有初中阶段学习任务重。所以,在这个阶段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效率是非常高的,而语文相较于其他的科目来说,更是要求苛刻的。
关键词:关注预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小学生眼中语文是很困难科目,表明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但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却使用了很多漂亮的文章。为什么学生们不喜欢学语文?这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彻底的调查。经过深思熟虑,发现大多数教师仍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不懂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迫使中国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开展有效教学活动。上课前预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
一、预习的概念
预习是指学生学习——即使在老师讲课之前。预习是一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对学生有很大帮助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好的习惯可以引导学生取得成功预览是知识消化的条件。对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预习习惯很有帮助,如果做得好的话,那就成功的一半。它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二、小学语文预习的必要性
我国小学语文选择的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涵深刻。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一种强烈的情感和感性的思想,体现了作家的智慧。作为小学生,必须准确地阅读。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局限性,由于教学任务的课堂不足,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学生在上课前要有深刻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
三、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学生预习过程中,老师不要打扰学生预习,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预习活动。一些教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太多要求,有的甚至要求反复阅读课文,这将预习过程转化为教师完成作业的过程,学生没有时间进行独立预习。
第二,教师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他们的预习活动,教师只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告诉学生如何有效地预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事先得到预期的结果。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即预习和非预习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从长远来看,他们会在预习中失去热情。
第三,老师没有彻底检查学生的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没有遵守老师的要求,没能及时完成老师分配的预习任务。教师不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根据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从而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预习的方法
1.了解写作背景,搜集整理资料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有些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如:《金色的鱼钩》《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课文,学生只有在课前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后,才能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社会环境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就更容易理解老师所新授的知识。
2.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
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读、圈、查、划、抄。预习课文时,学生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工具书,遇到一字多义的情况,就要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去理解。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或利用网络获取新知,还要查阅文章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拓展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应该积累的字词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句子摘录下来,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预习时,指导学生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运用写、画、圈、点等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划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有了这些记号,学生在上课的时就能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了。
3.分步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是教师教学语文的必备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在朗读课文时,可分为三步:第一步为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则是精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体会作者的情感。不同文体的文章,它的朗读要求是不相同的:记叙文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能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能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初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特点;议论文和说明文要求,学生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方法。
4.善于提问、思考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时,通过默读思考自己明白了什么,又有哪些是不明白的问题。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点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解答?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
总而言之,预习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这要求教师正确对待语文预习,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增强预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冷爱霞,刘晓琴.语文教学中“预习教学法”的有效尝试[J].当代教育科学,2010(12).
[2]艾发其.小议语文阅读教学的预习指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3]王叶军.自主学习意识下课前预习汇报的深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