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兴隆镇中心校 713706
摘要:随着2019年教育部发布通知,全国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开始全面投入使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依旧采用单元课文的编排方式,这套教科书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组织单元。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落实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要素的策略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落实;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要素;策略探究
引言
单元教学将文章主题的引领作用凸现出来,相较于传统单课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情境感可以得到显著增强,不仅学生探究欲望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也能够得到改善。实现小学语文单元要素的落实,不仅能够优化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还能够实现资源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就要针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展开详细全面的分析,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解读,难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见闻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奠定自身语言基础,可见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基础语言的掌握程度有着较大影响。教学内容单调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注重教材内部知识,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延伸解读,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局限。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应积极进行拓展教学,借助课文内容开发更多与之相关的课外教学素材,如此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巩固教材知识,二来则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见闻,让其在日积月累中了解更多语言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单调性和局限性
虽然在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并未意识到教学方法多样化、创新性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照本宣科、过分依赖参考教材等情况屡见不鲜,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教学目标层次不够明确,未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素质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这需要教师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这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性,还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目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常常应用统一无差别式教学来追赶教学进度,忽略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久而久之,班级内部差距日益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稳固提升。为此,教师应制定层次明确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宜自身的学习目标中获得有效学习。
二、落实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要素的策略研究
(一)明确单元主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思维与认知能力,还相对欠缺。如果采用单元教学,就会增加学习难度,致使学生失去兴趣。这时,就要明确单元主题,一个优秀的、明朗的主题,将会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可以借助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单元,作为主题单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单元,都是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习规律,构建的单元,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就可以直接引入,来渗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第二,依据文体,来重新构建主题单元。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包括散文、诗歌、说明文、记叙文、文言文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将其构建为不同的主题单元,然后展开系统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本的学习方法。
(二)基于整体视野进行文本预设
基于整体视野进行文本预设,即从“单元类结构”教学中“类”的角度,教师解读单元文本。第一,教师要找准文本定位,思考这篇文本在单元内部发挥的作用。文本大体可以分为基础引导、发展提升、整合统领三个层次的作用。第二,教师用联系的眼光解读文本,思考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提升点、连接点的设计,从而教师才能有逻辑层次地解读单元课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文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基于整体视野将文本进行归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内容类结构。
(三)突出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在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学生阐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引导,但不能对其进行批评,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课堂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明确单元主题;强化教师能力;营造良好氛围;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来落实单元要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新霞,陈红.基于单元要素和学情差异开展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9(24):4-7.
[2]牛银霞.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听说读写整合训练的研究[J].小学时代,2019(31):8+11.
[3]曾祈佳.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以部编本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J].教育观察,2019,8(30):15-16.